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基于 ( )
|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
|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荡 |
|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
|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 |
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此应及时举办。”清政府的这一政策()
|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B.表明洋务运动取得巨大成功 |
| C.说明解决民族危机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
| D.反映了清末开始全面学习西方 |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期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里程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这表明
| A.孙中山也受到制约 |
| B.临时大总统权力很小 |
| C.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确立 |
| D.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认为“富强在,则无外患矣”。从而清廷出现了一个主张改革的政治集团,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自救的洋务运动。以下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是一场以民族意识为主导的军事运动、经济运动、思想运动 |
| B.“师夷”、“自强”、“求富”浸透了上层社会强烈的民族情绪 |
| C.运动中的洋务派打破了“天朝上国”、“天朝体制”的观念 |
| D.其根本出发点是在外国侵略面前自我图强 |
明人焦竑在《犬牙相制》中认为:“国朝以颍州属凤阳,颖州卫属河南;以汉中府隶陕西,瞿塘等卫隶湖广;山西磁洲千户所,在河南界中;直隶宁山卫蒲州守御所,在山茜境内;湖广五开卫、贵州黎平府,同治一城;湖广镇远卫、贵州镇远府,同洽一城。似此者不可胜举,亦犬牙相制之意”这说明明朝时期()
| A.地方的军权、行政权都很大 | B.行省的设置与现在相同 |
| C.地方各行省互相牵制,集权于中央 | D.完全照搬元朝的行省制度 |
董仲舒在《对策三》中说“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B.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C.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 D.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