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验小组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中,根据测得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请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的熔点是 ℃。
(2)图象表明开始2 min升温快,最后2 min升温慢,这是因为该物质处于固态时的 比处于液态时小。
(3)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热、温度 。
如图所示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将棉布铺在 (填“斜面”“水平木板”或“斜面和水平木板” 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去掉棉布,再次让小车从 滑下,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
(2)由实验可以看出,运动的小车所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 。推理可知: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它将 。(选填“保持静止”、“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 水中,不要碰到烧杯的底部或侧壁。
(2)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 ,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 ,所以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3)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之比是 。
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流经小灯泡的电流 与小灯泡两端电压 之间对应关系规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阻值在 至 之间)。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将该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画在虚线框内;
(3)实验中记录了流过该小灯泡的电流与灯泡两端电压(包括略高于额定电压)对应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
1.0 |
1.6 |
2.0 |
2.4 |
2.8 |
|
0.20 |
0.25 |
0.27 |
0.28 |
0.29 |
请在给定的 坐标系中描画出该5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并根据这些点的分布特点画出这个小灯泡的 图线。形成这种图线特征的原因是 。
物理实验兴趣小组间开展竞赛活动,甲组出题乙组用实验的方法解答。甲组用布帘将一个滑轮组遮蔽(如图),乙组同学通过测量:滑轮组下方所挂重物重力为 ,重物被匀速提升的高度为 ,乙组同学施加在滑轮组绕绳的自由端的拉力为 ,该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通过3组实验(数据见下表)乙组同学探究出“布帘背后的秘密”。
实验次数 |
1 |
2 |
3 |
|
5.0 |
8.0 |
11.0 |
|
2.0 |
3.0 |
4.1 |
|
10.0 |
15.0 |
20.0 |
|
30.1 |
45.1 |
60.2 |
假设你是乙组成员请判断:动滑轮实际被使用的个数是 (选填“一个”或“两个” ;滑轮组中所有动滑轮(及动滑轮间的连接物)总重力约为 (选填“ ”、“ ”或“ ” ;当提升重物重力为 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最接近 (选填“ ”、“ ”或“ ” ;乙组同学发现实验数据不像“理想模型”那样完美,请你提出一条产生误差的原因: 。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后,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2)接着小明在不改变各元件位置的情况下,将原凸透镜更换成一个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这是在模拟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的形成原因;此时,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包括位置)的情况下,要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