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是党和政府的一贯要求。2012年6月初,福建省三明市决定组织市直机关挂钩帮扶全市118个后进村,县直机关挂钩帮扶413个一般村。帮扶干部带着诚意走访群众,肩负责任联系群众,充满感情服务群众,同群众面对面接触、心连心沟通、手拉手帮扶,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帮扶干部采取调研座谈、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开展调查走访,重点联系老党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
材料一: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且明确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温暖人心、令人鼓舞。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如何实现“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
材料一:拥有节能、环保等百般好处及庞大的产销目标的新能源汽车,为什么仍飞不到寻常百姓家呢?半数人认为新能源车价格偏高:一方面,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企业研发投入大,产品成本高,特别是动力电池价格高昂,成本要占整车造价的二分之一;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热情高涨,而更多的还是在造势,现实产量和保有量并不高,可选车型不多。
材料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决不能绕过普通消费者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我国将加大从消费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倡导“绿车”消费,激励购买新能源汽车,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并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发挥消费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作用,相信新能源汽车的春天将不会太远。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知识,分析说明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说明倡导“绿车”消费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2014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从而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能使劳动者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
注: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50%—60%,日本是60%,美国为65%,英国高达71%。
材料二: 近十多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企业盈余占GDP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
材料三:2014年,中央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 7152亿 元 ,增 长9.8%。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所占比重最大,这也是我国职工养老金实现十连增的保障。另外一个投入重点是城乡低保,每年都按照月人均15元、10元的标准提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2)结合材料,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相关知识,为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而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就必须做到三点:第一,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其次,还得让老百姓敢花钱;第三,还要解决放心消费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