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是地壳中含量较为丰富的非金属元素,主要以难溶于水的磷酸盐如等形式存在。它的单质和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1)白磷()可由、焦炭和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获得。相关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则 =。
(2)白磷中毒后可用溶液解毒,解毒原理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
60能氧化白磷的物质的量是。
(3)磷的重要化合物、和可通过与溶液反应获得,含磷各物种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物种的浓度占各物种浓度之和的分数)与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为获得尽可能纯的,应控制在;=8时,溶液中主要含磷物种浓度大小关系为。
②溶液显碱性,若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溶液,溶液则显酸性,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磷的化合物三氯氧磷()与季戊四醇(
)以物质的量之比2:1 反应时,可获得一种新型阻燃剂中间体,并释放出一种酸性气体。季戊四醇与 的核磁共振氢谱如下图所示。
①酸性气体是(填化学式)。
②的结构简式为
(1)纯水中c(H+)=5.0×10-7mol/L,则此时纯水中的c(OH-)=;
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硫酸使c(H+)=5.0×10-3mol/L,则c(OH-)=。
(2)在CH3COONa的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明矾的水溶液显酸性,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在25℃、101kPa下,0.5mol的甲醇(CH3OH)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352kJ的热量,则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5)1L 1 mol·L-1 H2SO4溶液与2L 1 mol·L-1 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kJ热量,则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6)已知:①N2(g)+2O2(g)=2NO2(g) △H=+67.7 kJ/mol ;
②N2H4(g)+O2(g)=N2(g)+2H2O(g) △H=-534 kJ/mol
则N2H4与NO2与完全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6分)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 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
无影响”)
(4)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某课外活动小组用下图进行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开始时开关K与a连接,则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若开始时开关K与b连接,则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当开关K与b连接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溶液中Na+向B极移动
②从A极处逸出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
③反应一段时间后加入适量的盐酸可恢复到电解前电解质的浓度
④若标准状况下B极产生2.24L气体,则溶液中转移了0.2mol电子
从海水中可以获得淡水、食盐,并可提取镁和溴等物质。
(一)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只填一种)。
(二)从海水中提取溴和镁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提取Br2时,第一次通入Cl2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中SO2表现 (填“氧化”或“还原”)性;
第二次通入Cl2后,要提取Br2还要进行的操作为 。
(2)为了实现对镁离子的富集,①中加入的足量试剂是(填化学式);
请从节约能源,提高金属镁的纯度分析,以下最适宜的冶炼的方法是
(填字母)。
A.Mg(OH)2![]() ![]() |
B.Mg(OH)2 ![]() ![]() |
C.Mg(OH)2![]() ![]() |
D.Mg(OH)2![]() ![]() |
如图在甲处的试管中先加入2mL 95%的乙醇, 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5mL浓硫酸,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g无水乙酸钠,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乙处的试管中加入5mL饱和碳酸钠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甲处的试管缓慢加热,当观察到乙处的试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请回答:
(1)甲处的试管内发生最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题干中的“明显现象”指的是:。
(3)在本实验中,加入浓硫酸的作用是 :。
(4)该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是:。
(5)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提议,最好把乙装置换成丙装置(小试管内仍为饱和Na2CO3溶液),原因有二: 一是可有效防止未被冷却的蒸气漂散到空气中,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