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译文: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节选)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
|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
|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
|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
对下列句中划线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赈” |
|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 |
| C.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
| D.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
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
|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
|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
|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
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②,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②悛(quān):改,悔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辙亦迁海康,书告曰书:写信 |
| B.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绮:美丽,华丽 |
| C.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冠:位居第一 |
| D.自量为己必贻俗患贻:遗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不拘于时,学于余 |
| B.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其孰能讥之乎 |
| C.不见老人衰惫之气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 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
|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 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 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qú清瘦)而实腴”,认 |
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译文: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周济,字大亨,洛阳人。永乐中,以举人入太学,历事都察院。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宣德时,授江西都司断事。艰①归,补湖广。正统初,擢御史。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敕济往廉②之。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帝大嘉之。已,巡按四川。威州土官董敏、王允相仇杀,诏济督官兵进讨,济曰:“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驰檄谕之,遂解。
十一年出为安庆知府。岁比不登,民间鬻子女充衣食,方③舟而去者相接。济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者。且上疏请免租,诏许之,全活甚众。又为定婚丧制,禁侈费,愆嫁葬期者有罚,风俗一变。
饥民聚掠富家粟,富家以盗劫告。济下令曰:“民饥故如此,然得谷当报太守数,太守当代尔偿。”掠者遂解散。
济卒官,民皆罢市巷哭云。
(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①艰:指父母之丧。②廉:考察;查访。③方:两船并行。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闻:有名声 | B.敕济往廉之敕:朝庭下令 |
| C.尽得不法状状:情状 | D.愆嫁葬期者有罪愆:失掉、错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济为政以德的一组是:
①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 ②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 ③驰檄谕之,遂解
④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 ⑤上疏请免租 ⑥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对原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永乐年间,周济凭借举人的身份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后又到都察院任职。都御史刘观推荐他担任御使一职,他坚决地推辞掉。 |
| B.镇守大同的太监十分骄横,周济假托皇帝的命令,装成普通人模样,背着柴,深入到这个太监的家中,终于弄清了他违法的情况。 |
| C.威州土豪董敏、王允相互仇杀,朝庭命周济率兵征讨,周济恩威并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通过下达檄文劝说董王二人,终于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
| D.周济任安庆知府时,民间出现饥荒,周济通过借粮放赈、上疏免租、禁奢侈浪费和鼓励饥民劫富自救等措施,使许多老百姓活了下来。 |
把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2)全活甚众
文言文阅读,回答小题。(共19分)
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庐,素与韩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祖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①。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畏恶:害怕、嫉妒 |
| B.高帝以陈平计以:用 |
| C.居常怏怏怏怏:怀疑 |
| D.素与信善善:友善、交好 |
下列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信初之国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B.项王死后,亡归信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
| C.欲谒上,恐见禽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
| D.高祖且至楚臣死且不避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
|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
|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
|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
翻译课内文言文的句子。(共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后汉书·陈藩传》)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去则县之县:通“悬”,悬挂 |
| B.坐左转修武令坐:因犯……罪 |
| C.事亡如存事:侍奉 |
| D.蕃常疾之疾:嫉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谏争不合作《师说》以贻之 |
| B.唯蕃能致焉或师焉,或否焉 |
| C.蕃因与窦武谋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
| D.若陈蕃之徒之二虫又何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璆下陈蕃之榻,使者造假遭遇毒打,这两件事体现了陈藩鲜明的个性特点。 |
| B.陈蕃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 |
| C.陈藩和窦武密谋消灭宦官的事情泄露,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杀害。 |
| D.陈藩宦海几起几落,这与他刚直不阿、爱民忠君的高尚节操分不开。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
(2)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