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材料二:1825年,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做了如下实验:他将一个能反映微小变化的电流表,通过导线与螺旋线圈串联成闭合电路,并将螺旋线圈和电流表分别放置在两个相连的房间,如图。他将一个条形磁铁插入螺旋线圈内,同时跑到另一个房间里,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进行多次实验,他都没有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材料三: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用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切割磁感线的时候,发现导体中产生电流,从而实现了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愿望。

(1)进行奥斯特实验时,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分别用图甲和乙两种方式放置一根导线。当导线通电时,小磁针发生明显偏转的是_______(选填“甲”或“乙”)。
(2)科拉顿、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相继进行如材料所说的实验研究,是基于_____________的科学猜想。
(3)科拉顿的实验中,_______(选填“已经”或“没有”)满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要使他能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你提出的一种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关于探究“小车斜面下滑速度的变化”的实验:
(1)本实验的原理是 .
(2)在实验中,除需要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
(3)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停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停表每小格表示的时间为1s),用刻度尺测出s1=160cm,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 m∕s.
如图所示的装置,是某同学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由静止下滑的运动规律的装置,该同学装图中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和 ,该同学实验探究中获得数据如表格中所示,请帮助该同学完善表格内容;分析数据可知,小车在斜面上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将 (选择“变大”“变小”或“不变”).
| 路段 |
路程s(m) |
时间t(s) |
速度v(m/s) |
| 第1段 |
20 |
1 |
|
| 第2段 |
20 |
0.8 |
|
| 第3段 |
20 |
0.4 |
小华同学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
(1)请按a图中的电路图将b图中未完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电流表应该 (填“串”或“并”)联在电路中,下面c图中电流表A的量程为 A,分度值 为 A,示数为 A.
(3)由于灯泡选用不当,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A1、A2指针位置如d图所示,请你帮她找出问题:
电流表A1: ,电流表A2: .
(4)更换合适的灯泡后,分别测出干路和各支路的电流并记录在上面表格中,分析所得数据我们可得到的结论是:
( 5)如果要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我们的做法是: .
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本实验的原理: ;
(2)本实验除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缺 和 ;
(3)用刻度尺测出S=78cm,用停表测出t=2s,则本实验中的平均速度= m/s.
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后,又继续“研究像高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他在实验室选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凸透镜,高度为4厘米、6厘米、8厘米的发光物体及相应的实验器材进行正确实验,将收集到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物距u与像高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中的物距、物高和像高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物体越高,像就越高.
小张在表二中尚有部分数据没有填写,若有可能请你帮他填写完整;若不能,请写出不能填写的理由.
为了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小张认为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请在表三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完成他的研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