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小华骑自行车下坡时,想到从斜面下滑物体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回家后她找来了小车、秒表、刻度尺和充当斜面的木板进行探究,如图所示。首先对影响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作出以下猜想,猜想一:与小车的质量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三: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断定猜想二是正确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华设计的方案是在小车内放置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的时间。小华测量的结果如下表,她怀疑第三次测量错误,于是重新测量并进行了修正。你认为小华第三次测量时间偏小的原因,除了秒表的使用和小车开始的位置不符合设计的要求外,还有一种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经过对修正后的数据分析,猜想一是______(正确/错误)的.

实验次数
1
2
3
4
小车内放置钩码的质量m/g
0
50
100
150
时间t/s
2.5
2.5
2.0
2.5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华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距斜面底端不同距离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的时间。她通过测量发现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三是正确的。请对小华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她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4)接着小华又作出:“小车下滑的快慢还与斜面倾角有关”的猜想,你认为她___(需/不需)要对这一猜想进行探究。如需要,说出方案,如不需要,说出原因:______。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判断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光具座上应放有凸透镜、光屏和蜡烛,应放在其它两种器材之间;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
(2)当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时,蜡烛的位置应在透镜的;若想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蜡烛应向方向移动。像的大小是逐渐变;如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蜡烛处在的范围了。
(3)利用凸透镜在光屏上已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若此时用黑纸遮住透镜的下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A.上半部分没有了 B.下半部分没有了 C.像缩小了 D.像变暗了

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
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8分】
⑴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
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左/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达到水平平衡状态.
⑵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
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________.他这样
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⑶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
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
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
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⑷杠杆不处于水平位置能否平衡?小惠和小红意见不同.小惠认为能平衡,于是他每
次让杠杆倾斜时静止,这样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杠杆平衡条件.
小惠认为杠杆平衡不一定是水平的,这种说法对吗?____(对/错),小惠这种方
案与小红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小惠和小红哪位同学实验方
案好?请说明理由:
答:____实验方案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10g,烧杯内的液体

初温相同.【7分】
⑴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____两图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
选择____两图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三烧杯中a、b液体的质量必须_____
(相等/不同).
⑵若在研究不同燃料热值实验时,记录数据如下表:

燃料
加热前液体温度【℃】
燃料燃尽时液体温度【℃】
燃料的热值【J/kg】
1
15
35
2.4×106
2
15
25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完全燃烧10g燃料1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J,燃料2的热
值是_______J/kg.
⑶通过实验得到的燃料热值与实际相比是偏____(大/小),你认为出现这样情况
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某实验小组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数据如下表:【7分】

实验
次数
动滑轮
重G/N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直接将钩码
举高做的功
W有用/J
动力F/N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
S/m
使用滑轮组动力做的功
W/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1
0.53
1
0.1
0.1
0.7
0.3
0.21
47.6%
2
2
0.1
0.2
1.1
0.3
0.33
60.6%
3
4
0.1
0.4
2
0.3
0.6
66.6%


(1)请你在图中画出本实验的绕绳方法.【2分】

(2)根据数据发现: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克服动滑轮
的重所做的额外功______(相同/不同);提升的物重增加时,克服
摩擦和绳重所做的额外功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滑轮组的机
械效率____(变大/变小/不变).
(3)多次改变提升的物重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目的是为了___.
(填符号)
A.减小摩擦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C.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4)由本实验___(能/不能)推断: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跟物重均有关.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请你和小明、小强和小芳一起完成有关探究:
(1)小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将凸透镜正对平行光,当光屏移动到图甲所示位置时,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fcm.
②实验要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像的位置偏高,如图乙所示,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小明应.

③当蜡烛在丙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像(虚/实);若想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蜡烛应向(远离/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应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远离/靠近)
(2)小强想探究人的眼睛怎样既能看清楚远处物体又能看清近处物体的:
①分别采用不通的焦距做实验,实验得到的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物距(cm )
焦距(cm )
像距(cm )
像的性质
1
30
10
15
始终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2
41.25
11
15
3
60
12
15

②比较实验1、2和3可知,当被观察的物体变近时,如果要使像距不变,焦距要变
(大/小),这说明,人眼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来看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的。长时间的近距离看书,引发近视,必须配戴透镜.
(3)小芳想探究摄影记者常换长短筒镜头的原理:
①选用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焦距
f/cm
像距
v/cm
1

60
8
9.2
2
10
12
3
12
15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大/小);像就越(大/小);
③下图是小明站在同一位置用数码相机(焦距可改变)对着某景点先后拍摄了两张照片甲和乙,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照片甲是用镜头(丙/丁)拍摄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