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陈矩,安肃人。万历中,为司礼秉笔太监。二十六年提督东厂。为人平恕识大体。尝奉诏收书籍,中有侍郎吕坤所著《闺范图说》,帝以赐郑贵妃,妃自为序,锓诸木。时国本未定,或作《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大指言贵妃欲夺储位,坤阴助之,并及张养蒙、魏允贞等九人,语极妄诞。逾三年,皇太子立。
至三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昧爽,自朝房至勋戚大臣门,各有匿名书一帙,名曰《续忧危竑议》,言贵妃与大学士朱赓,戎政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养志,锦衣都督王之桢,千户王名世、王承恩等相结,谋易太子,其言益妄诞不经。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时大狱猝发,缉校交错都下,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之桢欲陷锦衣指挥周嘉庆,首辅沈一贯欲陷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已而百户蒋臣捕皦生光至。生光者,京师无赖人也,尝伪作富商包继志诗,有“郑主乘黄屋”之句,以胁继志金,故人疑而捕之。酷讯不承,妻妾子弟皆掠无完肤。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且狱无主名,上必怒甚,恐辗转攀累无已。礼部侍郎李廷机亦以生光前诗与妖书词合。乃具狱,生光坐凌迟死。
三十三年掌司礼监,督厂如故。帝欲杖建言参政姜士昌,以矩谏而止。云南民杀税监杨荣,帝欲尽捕乱者,亦以矩言获免。明年奉诏虑囚,御史曹学程以阻日本酋关白事,系狱且十年,法司请于矩求出,矩谢不敢。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又明年卒,赐祠额曰清忠。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三》,有删改)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言妄诞不经益:越发、更加
B.矩获之以闻:听说
C.以风影捕系:拘捕
D.俱使人矩属:委托

下列能够说明陈矩“为人平恕识大体”的一项是
①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 ②敕矩及锦衣卫大索 ③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 ④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 ⑤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 ⑥已而密白之,竟得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矩,安肃人,明神宗时先后人司礼秉笔太监和东厂提督,他为人公正宽容,能识大体,被皇帝看中并被重用。
B.在“妖书”案中,陈矩拒绝请托,不事株连,结案时将主犯定为皦生光,既处罚了他,又给神宗一个合理的答复。
C.云南税监杨荣被杀,神宗想要逮捕当地闹事百姓,因为陈矩进言而没有下令,这样就避免了一场灾祸的发生。
D.御史曹学程被关押在监狱将近十年,趁机向陈矩求情,却被陈矩当面拒绝了,这说明陈矩是一个按规章办事的人。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
(1) 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且狱无主名,上必怒甚,恐辗转攀累无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静者居记(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余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埋怨堨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1.

可填入第①段横线中的虚词是(

A.

B.

C.

D.

2.

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3.

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 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 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 作者觉得要和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4.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 ③,①;②,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③,④;②,①。
5.

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②饧:饴糖。③发摘:揭发。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当吾宗

(2)其俗颇

(3)臣自废黜

(4)聪有闻者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儿有 风骨 B. 称其不能 理化
C. 无复 衣冠之望 D. 招致 山东大儒
3.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4.

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间的心理状态。

5.

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 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臣既受命于 斧钺之威 专:独掌

B.

敢问其 目:条目

C.

军皆定 次:次序

D.

白刃始 合:交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见其虚 进 置杯焉

B.

是故智者 之谋 且君尝 晋君赐矣

C.

无以知士卒 寒暑 蚓无爪牙

D.

炊者皆熟,将 就食 项伯 夜驰之沛公军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

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

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的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 序》)

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

2.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3.

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人纯实不 欺:欺骗 B.科举文词 治:研究
C. 要必 其意 申:施展 D. 召君 其制 问:询问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 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 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4.

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