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养活“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
C.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有史家认为,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纺织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 )
A.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
B.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C.《说文解字》中关于纺织业的字 |
D.《史记》中关于纺织业的记载 |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电灯电话”最早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是在( )
A.19世纪早期 | B.19世纪中期 |
C.19世纪晚期 | D.20世纪初期 |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材料中所指的“它”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中 | B.殖民扩张过程中 |
C.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
某学校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讲座的题目包括:《变革世界的引擎》《哭泣的泰晤士河》《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等。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 )
A.“光荣革命” | B.工业革命 |
C.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 D.危机中的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