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小明同学探究斜面机械效率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时他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物块沿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的部分数据如下:
实验 次数 |
斜面的 倾斜程度 |
物块重量 G / N |
斜面高度 h/ m |
沿斜面拉力 F / N |
斜面长 s / m |
机械效率 |
1 |
较缓 |
10 |
0.1 |
5.0 |
1 |
|
2 |
较陡 |
10 |
0.3 |
6.7 |
1 |
45% |
3 |
最陡 |
10 |
0.5 |
8.4 |
1 |
60% |
(1)小明探究的是斜面的机械效率跟 关系。在第1次实验中,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物块和斜面的内能增加了约 J。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___________________时,斜面的倾斜度越 ,机械效率越高。
(3)若要探究斜面机械效率跟斜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保持________________不变。
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3)(4分)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观察了水自然冷却过程,他
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像如丙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
特点是;做上述实验时环境温度(即室温)是0C。
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海波的熔化图象是(填写序号).
(1)分析图象A可获得的信息有:
①
②
(2)分析图象B可获得的信息有:(填一条即可) ______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好奇地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发现仍可以在屏幕上成像,拿开眼镜后,像变得模糊不清,把屏幕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材料二:右图是人的眼球结构图,正常人的眼睛通过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可以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
根据上面的材料,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近视眼镜的镜片是透镜,对光有作用。
(2)与凸透镜成像对比,人的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视网膜相当于。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如果某同学看远处的物体时,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配戴镜。
平面镜是人们常用的工具,下面是某物理兴趣小组对平面镜的探究:
方博同学在观察平面镜成像时,得出以下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
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平面镜,它的像变大 |
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 |
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也逐渐远离平面镜 |
E.当蜡烛以0.5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则蜡烛相对于其像的速度为1m/s
(2)检查视力时,眼睛距视力表应为5m,由于室内两墙距离只有3m,晓明找来一块平面镜解决了这个难题,把平面镜和视力表分别挂在相对的两面墙上.这时晓明距平面镜的距离应为__________m.
(3)城市中高楼耸立,且在高楼大厦外墙多镶嵌着大幅平板玻璃,这实际上形成了污染。亮亮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看到,路口右侧楼房上嵌有面对正西南方向的平板玻璃如图15所示.他发现玻璃中一辆小车向西行驶到十字路口再向左转弯(镜中车的左)则这辆小车在转弯后的行驶方向是___。
玮玮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控制因素 编号 |
琴弦的 材料 |
琴弦的 长度/cm |
琴弦的横 截面积 /mm2 |
A |
钢 |
20 |
0.3 |
B |
钢 |
20 |
0.7 |
C |
尼龙丝 |
30 |
0.5 |
D |
铜 |
40 |
0.5 |
E |
尼龙丝 |
40 |
0.5 |
(1)如果玮玮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如果选用A、B编号的两种琴弦做实验探究,则控制的变量是琴弦的_______和,想探究的问题是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的关系。
(3)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玮玮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只填写数字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