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
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党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向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中 | B.辛亥革命中 |
C.义和团运动中 | D.新文化运动中 |
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了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 B.“弱者”成为“木偶” |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 D.“弱者”被肢解瓜分 |
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
A.甲: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 B.乙: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
C.丙: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 D.丁: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