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有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2分)
(1)面善:                   (2)熟习:             
“仅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 (2分)
                                                                  
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 (2分)
                                                                       
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2分)
                                                                   
画线语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诗里放飞的风筝
作者:披月望云
①在宽阔平坦的广场上,在浅草泛青的田埂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风筝高飞蓝天,一首首关于风筝的古诗词,便也如同一坛发酵的老酒,从心里氤氲开来。
②和风拂绿草,柳絮轻飞扬。初春时节,阳光重新明媚起来,气温开始回升,虽说仍有些料峭,坐在窗前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让人忍不住心情大好:“落花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即便是断线的风筝,也让人觉得春意盎然。而宁静的夜晚,风筝高飞,竹笛之声响彻天穹,恰似一支美妙的曲子:“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发出的声音有音乐的美,像一串串流动音符响在耳边,一阵风吹来,风筝又吹出另一种曲调,细细品味,犹如丝竹之音萦回于耳,让人感悟到风筝音乐的无穷曼妙。
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从古至今,孩子总是第一只风筝的放飞者。在春光明媚的时节,那欣欣向荣的“草长莺飞”,那葱茏柔媚的“杨柳醉烟”,儿童们全不欣赏,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趁着东风,放飞心中的梦想。当然,这个春天也有让孩子们失望的时候:“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是啊,兴致勃勃的孩子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却就是等不到足够的风,于是他们只得“手提线索骂天公”,“骂”出了孩子的心急,“骂”出了孩子的天真,“骂”出了孩子对风筝的钟爱。
④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明朝徐文长在《风鸢图十首》中就写到了一个老人对待风筝的情趣:“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老人们放风筝,不再有孩童的喧闹,也不再有年轻人的激情,但是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有在宁静闲适中生活的情致。眼看风筝高入云霄,自然令人心旷神怡。难怪诗仙李白吟咏“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元朝马臻诗赞“手拍丝轮争上下,一时回首看青天。”
⑤放风筝的古诗所描写的场景中,最壮观的莫过于郑板桥《怀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又是“如雪”,又是“满天”,放风筝的场面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再加上一队“娇女”,在满天飞翔的风筝下,又是“打四围”,又是摆罗裙,不知是风筝给了她们春天的心境和展示美丽的天地,还是她们使自然界的春天更加俏丽多彩。
⑥是啊,同样是风筝,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流露不同情感。“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是清代著名大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探春这一人物写的一首《风筝》诗,此诗把放风筝的人和放风筝的季节,以及放风筝时出现断线的情况写得惟妙惟肖,耐人寻味。而宋朝寇准的《纸鸢》却曰:“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纸共白云飞。”由此看来,风筝遥遥一线牵,有放飞成功后的喜悦与兴奋,也有盘旋坠地后的思考与沉思。
⑦“千古诗心三绝美,柔情万千系风筝。”又是一年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放飞风筝,放飞一份美丽的心情,湛蓝的天空中那越飞越高的风筝,既牵动着我们的视线,更系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结合第②段说说初春时节“让人忍不住心情大好”的原因是什么?
说说儿童和老年人在喜爱风筝上各有什么特点?
文章多处引用古诗句有什么作用?
联系⑤至⑦段内容,说说对风筝放飞场景的不同描述有什么象征意义?

秋叶之美
天石
①我爱春之华,更爱秋之实;我爱春花之灿烂,更爱秋叶之静美。
②今年深秋的一个周末上午,我和女儿拜访久别的母校。秋天的母校虽没有春天的繁花似锦,惠风和畅,但也不缺少精彩和热情。不要说雍容华贵的秋菊异彩纷呈,更不要说垂涎欲滴的硕果美不胜收,单是色彩斑斓、形态万千的秋叶,就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③校园的树林里各种各样的树木着起她们各自漂亮的衣服,如同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姑娘穿起节日的盛装。阳光照射下,五颜六色的树叶更加漂亮,有的红彤彤的,像是热情奔放的火焰;有的金灿灿的,像是金光闪耀的群星;有的还未来得及脱去清纯的夏装,绿中透着黄,黄里泛着红,像是维族姑娘的花裙。我们来到一片银杏林,满眼的金黄好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满树的银杏树叶金光闪闪,好像夕阳下的金色池塘荡起的层层波纹。微风吹过,簌簌飘落的片片叶子在空中悠闲漫步,好像《天鹅湖》里穿着短裙的只只小天鹅在跳优美的芭蕾舞,叶片是她们的舞裙,叶柄是她们的躯干,那随风旋转的节奏和欢快优雅的舞姿,真让人艳羡。地上铺满的厚厚的银杏树叶,就像维也纳音乐大厅的金色地毯,金碧辉煌,高贵典雅。
④在我尽情陶醉于秋叶之美时,女儿精心挑选了一把银杏树叶,将叶片做花瓣,将叶柄捆扎在一起,做成了一朵可爱的小花。“真漂亮”,我不禁赞叹。可是,话一出口我不禁有些伤感,秋叶用毕生的精力制造充足的营养哺育了树木的成长,即便是即将凋谢,也要把最美的色彩奉献给人们,“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叶之美确是春花不可比。然而,秋叶的美丽瞬间即失,它们很快就会融入泥土,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身影。
⑤不知什么时候,树林里多了一位老者,他满头的银发、红烁的脸膛、微微驼背的身躯,在阳光的映衬下更加神采奕奕。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提着石灰桶,正聚精会神地给小树涂刷石灰,以保护小树安全过冬。那不正是我二十年前的班主任张老师吗?记得当年张老师雷厉风行而又和蔼可亲,讲课不仅清晰明了而且风趣幽默,深受我们的喜爱。他从教近四十年,三十多年担任班主任,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辛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而今,他桃李满天下,自己也年过花甲,听说他退休后一直住在学校里,自愿义务承担起学校的绿化工作,闲暇之余,也给年轻的教师传授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不想,今天在这丰收在望的季节里,遇到了他。
⑥一阵秋风吹来,片片树叶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张老师的身边飞舞。天高气爽、秋色宜人的秋景,黄叶遍地、金光普照的树林,活泼可爱、满脸灿烂的姑娘,慈祥可敬、鹤发童颜的老人,构成了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啊!这时,我突然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张老师不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秋叶吗?秋叶之美虽然短暂,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⑦回家的路上,我意味深长地对女儿说:“明年的春天我们再来这里,这片小树林一定会长得更加茁壮、美丽,你也会更加可爱、漂亮。”
在欣赏秋叶之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 )——( )——( )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⑤段写到“我”在树林中巧遇二十年前的班主任张老师,有什么用意?

关于碘的阅读
碘是个什么玩意?
其实大家对碘并不陌生,比如皮肤消毒用的碘酒、碘伏,它还可用于制药、染料等领域,它也是身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它还有点“艺术范儿”,比如小学那会儿做的淀粉和碘反应呈现蓝紫色的小实验,中学里还见识过碘的升华、凝华,真算得上多才多艺的小青年了。
那食盐中的碘为什么没有颜色呢?这是因为碘的元素形态是紫黑色结晶,但是加到食盐里面的碘是以碘酸钾、碘化钾、海藻碘等离子形态存在,而它们是无色结晶。
缺碘会有什么后果?
碘的生理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是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激素具有增强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甲状腺疾病检测中常听到的T3、T4,是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形态。
碘缺乏的主要后果是甲状腺功能紊乱,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大家所熟知的“大脖子病”是其中最典型的。此外还有一些智力、体能方面的问题,而儿童和青春期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
我国的食盐加碘政策
我国政府于1991年郑重承诺,将在10年内减少碘缺乏病的流行。自1995年正式实施食盐加碘政策,到2000年我国就在总体水平上消除了碘缺乏病,这一显著成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以8-10岁儿童“大脖子病”患病率为例,1995-2005年我国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全国监测,下面的图表给出了注解。

坚持食盐加碘策略是很重要的,2006年新疆11个乡的34个村又出现新的克汀病患者,共确诊15岁以下病人76例。其直接原因是碘盐覆盖率大幅下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食盐加碘的有效性。a甚至有研究发现补碘之后,咱们儿童的智商都得到了提升,这让各种补脑圣品情何以堪啊。
谁说沿海地区不缺碘?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缺碘是内陆城市才有,沿海地区吃海产品多,不缺碘,不用补。你错了!尿碘水平和膳食碘摄入量表明,沿海居民使用碘盐后,碘摄入水平适宜、安全,碘盐并未造成他们碘摄入过量。相反,部分沿海居民听信上种说法,放弃食用碘盐,碘营养状况还不如同省的内陆农村。b比如浙江、上海、辽宁、福建的沿海,地区孕妇碘营养不足的比例甚至高达46%!(孕产妇缺碘其实对她自己的影响倒是次要的,主要是影响胎儿和婴儿的大脑发育,严重的甚至引起胎儿流产、畸胎或死亡。)拿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因为这预示着发生碘缺乏的风险挺高的,需要特别关注。
什么是碘?请用一句话概括。
根据材料,探究碘对人的重要性。
请从文中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其表达作用。
我国多数地区都属于不同程度的缺碘地,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人们摄入碘的水平?(至少罗列三点)

曾是今春看花人
张晓风
⑴台北有一棵树,名叫鱼木,从南美洲移来的,长得硕大伟壮,有四层楼那么高,暮春的时候开一身白花。这树是日据时期种下的,算来也该有八九十岁了。
⑵今年四月花期又至,我照例去探探她。那天落雨,我没带伞,心想也好,细雨霏霏中看花并且跟花一起淋雨,应该别有一番意趣。花树位于新生南路的巷子里,全台北就此一棵。
⑶有个女子从对面走来,看见我在雨中看花,忽然将手中一把小伞递给我,说:
⑷“老师,这伞给你。我,就到家了。”
⑸她虽叫我老师,但我确定她不是我的学生。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拒绝,素昧平生,凭什么拿人家的伞?
⑹“不用,不用,这雨小小的。”我说。
⑺“没事的,没事的,老师,我家真的就到了。”她说得更大声更急切,显得益发理直气壮,简直一副“你们大家来评评理”的架势。
⑻我忽然惊觉,自己好像必须接受这把伞,这女子是如此善良执著,拒绝她简直近乎罪恶。而且,她给我伞,背后大概有一段小小的隐情:
⑼这棵全台北唯一的鱼木,开起来闹闹腾腾,花期约莫三个礼拜,平均每天会有一千多人跑来看她。看的人或仰着头,或猛按快门,或徘徊踯躅,至于情人档或亲子档则指指点点,细语温婉,亦看花,亦互看。总之,几分钟后,匆忙的看花人轻轻叹一口气,在喜悦和怅惘中一一离去。而台北市有四百万人口,每年来看花的人数虽多,也只是两三万,算来,看花者应是少数的痴心人。
⑽在巷子里,在花树下,痴心人逢痴心人,大概彼此都有一分疼惜。赠伞的女子也许敬我重我,也许疼我怜我,但其中有一分情,她没说出口来,想来她应该一向深爱这棵花树,因而也就顺便爱眷在雨中痴立看花的我。
⑾我们都是花下过客,都为一树华美芳郁而震慑而俯首,“风雨并肩处,曾是今春看花人”。
那天雨愈下愈大,我因有伞,觉得有必要多站一会儿,才对得起赠伞人。花瓣纷落,细香微度,我们都是站在同一棵大树下惊艳的看花人,在同一个春天。我想,我还能再站一会儿。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⑴她说得更大声更急切,显得益发理直气壮,简直一副“你们大家来评评理”的架势。
⑵我们都是花下过客,都为一树华美芳郁而震慑俯首,“风雨并肩处,曾是今春看花人”。
第9段在这篇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关于“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主题阅读
【历史渊源】
烟花爆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初,人们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避邪,后来,燃放烟花爆竹渐渐成了一项娱乐活动。逢年过节,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放爆竹、燃焰火,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宋朝的"架子烟火"或"盆景烟花",已具相当规模。词人辛弃疾曾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词句,便是对它生动而形象的描写。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也对当时除夕爆竹做了如下描述:“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河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雪,遍乎朝野,彻夜不停。”可以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烟花爆竹已不仅仅是一种风俗,更成了一种文化。
(百度百科)
【媒体报道】
在过去18年里,大年初一晚上,广州市民最大的集体活动就是去珠江边看焰火晚会;不过今年春节,为避免焰火燃放对广州城区大气环境的影响,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广州市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停办春节焰火晚会,取而代之的是由城市至高点广州塔这位“主厨”打造的“广味”音乐灯光秀。昨晚,15万广州市民在珠江北岸的珠江新城一带首尝了这份“视听大餐”,有市民现场评价是“严重漂亮”。
(新华网 2013年2月11日)
近年来,烟花爆竹引发的重大伤亡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8月16日,黑龙江省伊春市华利实业有限公司因员工操作不当,发生特别重大烟花爆竹爆炸事故,共造成34人死亡、3人失踪、15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818万元;2011年春节期间,重庆市从2月2日0:00至2月8日24:00,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55起,共造成18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9683万元。(《工人日报》 2012年1月29日)
【官方数据】
北京市政府烟花办统计数据

年份
烟花爆竹零售网点
截至除夕当天销售烟花爆竹
2014年
1173家
12.6余万箱
2013年
1337家
26余万箱
2012年
1429家
41余万箱


上海市闵行区2014年空气质量日报

日期
PM10
指数
CO
指数
PM2.5
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
首要
污染物
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空气质量
指数类别
2月1日
55
17
87
87
PM2.5
二级

1月31日
77
25
168
168
PM2.5
四级
中度污染
1月30日(除夕)
114
37
229
229
PM2.5
五级
重度污染
1月29日
58
16
85
85
PM2.5
二级


【众说纷纭】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从内心讲,我是不希望它消失的。如果真的禁放了,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春节就更加没有年味儿了。——施立学
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这三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都与PM2.5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京去年除夕PM2.5峰值达到了800至900,今年好一些。以今年的空气情况来看,过年期间禁放烟花爆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建议政府可以做进一步调查研究。
——刘玄重
一些旧的习俗的消逝并不是说明它就不好,只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使一些在过去好的传统不适合现在沿用。比如窑洞,冬暖夏凉,但是我们现在当然没有必要再特意去保留住窑洞的习俗。
——刘魁立
超市里购买速冻水饺代替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可能导致春节精神的变异。包水饺不在于它的结果,而更注重过程——人们在一年的忙碌后难得有空闲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增进亲情、友情。
——网友沧海一粟
(材料选自互联网,有删改)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选文原意的一项是()

A.一些旧的习俗因为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已经不适合现在沿用,比如住窑洞、包饺子。
B.上海市闵行区2014年春节期间空气污染严重。
C.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避邪,辛弃疾、潘荣陛的诗文对此都有过描述。
D.燃放烟花爆竹会增加民众患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的风险。

简要概括北京市政府烟花办统计数据揭示的现象,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民俗有了新的变化。请从民俗变迁角度,谈谈你对广州用音乐灯光秀替代春节焰火晚会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