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明清时期,一些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活跃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以“二帝三王”之美好时期为逻辑起点。然后揭露和批判“三代”以降诸多“为天下之大害”的暴君统治,最后以一一恢复“三代祖治”为救世之道作为逻辑终点。……对“三代”的理想寄托和精神诉求是儒学的传统,是儒学的历史观,它的实质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但是,与其说黄宗羲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毋宁说儒学的道德理想主义是黄宗羲政治思想的“隐形结构”或“潜文本”。——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材料二 “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黄宗羲政治理想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认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为此,顾炎武提出了什么主张?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
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材料2:图为两次工业革命的工业发展
材料3: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请回答:(1)材料1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这一历史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与材料2有关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2分)
(3)材料3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所处的地位如何?这种地位形成的关键是什么?(2分)
(4)材料2中的部分工业成果(以汽船和火车机车为例)与材料3反映的现象有什么关系?(3分)
(5)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3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工场主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一个玉器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明朝的什么社会现象?
(2)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三种?
(3)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4月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材料二 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总统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两国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材料三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材料四若美国经济能在今后4年渐入佳境,世界经济也会跟着走上康复大道,正如中国经济稳定发展,足以使亚洲经济不致坠落悬崖一样。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君与操耳。”在今日世界经济领域,能发生“君与操”影响力的正是美国和中国。
——2009年1月13日美国《侨报》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你认为美国对台政策有哪些错误观点?(2分)
(2)近代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哪三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材料二中指出“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你能举两例以说明吗?邓小平说“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这么说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入世这一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哪些基本特点?(3分)
(4)分析美国媒体把中美在当今国际领域的地位比作“君与操”的原因有哪些?当前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有哪些?你认为今后改善双方关系的有效途径是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