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桃花源记》的语段,完成小题。(共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 B.问/今是何世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后遂无问/津者 |
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
翻译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帝闻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③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改嫁。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密奉事以孝谨闻”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以怪之矣 |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D.以其境过清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李密对于亲自抚养他的祖母刘氏非常孝顺和恭敬。 |
B.泰始初年,皇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嫌官职太小,就以祖母年长,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
C.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
D.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朝中无人,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则涕泣侧息涕:②数使吴数:
③华善之善:④后卒于家卒:翻译下列句子。
(1)安乐公何如?
答: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答:
①天辅中,辽东平,张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②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杖杀之,盗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事之。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强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
③海陵欲伐宋,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营建南京宫室。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不听。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浩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对曰:“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
④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曰:“谁欤?”浩曰:“秦始皇。”上顾左右曰:“岂可我为始皇乎!”事遂寝。下列句中“之”与“何以知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 B.属于作文以记之 | C.公将驰之 | D.公将鼓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浩先后受金太祖和金太宗的器重,后来还越级升任为卫尉卿。 |
B.汴京大内宫廷失火,皇帝命令张浩等人营建南京宫室。张浩认为民力没有恢复,不宜大兴土木。 |
C.张浩用赵构没有儿子的事实来婉言阻止海陵王攻打宋朝,海陵王虽然很喜欢张浩说的话,但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
D.皇帝想废除科举制,张浩暗示皇帝自古以来的帝王除秦始皇外,都任用文人学士。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浩捕得,杖杀之杖:②郡人颇事之事:
③强宗黠吏屏迹屏:④事遂寝寝: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
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翁捽①其御者,詈②且殴,索偿菜值。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之窘。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③已,曰:“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翁始惶恐,叩首乞哀。公谓指挥曰:“无庸,假贯钱足矣。”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公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
【注释】 ①捽(zuó):揪。②詈(lì):骂。③起居:问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1)有卖菜翁弛担坐(2)值几何?我偿汝
(3)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4)假贯钱足矣翻译下列句子。
(1)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
(2)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之窘。
(3)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汤敦甫具有怎样的品质?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对《醉翁亭记》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
B.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
C.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主要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
D.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
对句子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句意: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的。 |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来往不断绝,这是滁州的人在出游。 |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 句意: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句意:醉了能享受饮酒的乐趣,醒了能用文章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啊。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大量骈句,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 |
B.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
C.文章无论是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山间朝暮四时之美景、滁人扶老携幼之游乐、太守醺然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在眼前,精炼却形象。 |
D.本文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 |
本文作者借景抒情,下面几首诗中借景抒情的是
A.《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
B.《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
C.《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
D.《逢入京使》(岑参) |
文言文阅读。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坐寂然(坐,通“座”)宾客意少舒(少,稍稍。) |
B.会宾客大宴(宴,宴会)妇拍儿呜之(呜,轻声哼唱哄孩子入睡。) |
C.妇抚儿乳(乳,喂奶)稍稍正坐。(稍稍,渐渐) |
D.众妙毕备(备,具备) 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了表演前的气氛,从侧面反映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
B.第二段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写作顺序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 |
C.“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艺人技艺的高超。 |
D.这两段文字节选自《口技》,作者张潮,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
“京中有善口技者”一句中的“善”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