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一《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材料四 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政治改革在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据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影响。从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一组图片: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的机器是谁发明的?这项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二的发明者是谁?这项发明有何意义?
(3)图二的发明能够运行是依靠什么动力?它能够取代图一的蒸汽动力的原因有哪些?
(4)上述两项发明分别出现在第几次工业革命中?由此你对科学技术有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
科技发明 (件数) |
中国科技发明 |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
||
件数 |
百分比 |
件数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中国的世界记录》)
类别 |
数学 |
天文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9 |
材料二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近代科学在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在这批巨人当中,排在最中心
位置的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他就是艾萨克·牛顿。
——《大国崛起》
材料三 下列是两幅反映现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图片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并举出一例中国古代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把牛顿“排在最中心的位置”。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哪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你再举一例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
(1)材料一中图片的两个机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民国初年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你认为它的确立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体现出的原则、政体有何相同之处? 1954年宪法有何创新之处?
(4)材料四宪法修正案的颁布有何意义? 据上述材料归纳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
201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6华诞,高中学生开展了以“毛泽东与新中国诞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组一 围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问题:
(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由此开辟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2)经过查找资料,有人认为选择这条道路是取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有人认为取决于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农民占大多数。你认为哪种观点最准确?
小组二 围绕“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展开调查:
(3)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小组三 围绕“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证:
有人说,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最大贡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根据以上图文材料,概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并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选举”:
“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关于“民主”: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尚书》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中“中国古代的ˋ选举ˊ”、“源自西方的ˋ选举ˊ”和西方“现在流行的ˋ选举ˊ”分别指什么?
(2)综合以上,简要说明中国古代自西汉以后的 “选举”、源自西方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
(3)结合所学知识,自古以来东西方国家的选民获得选举权有哪些限制条件?
(4)材料二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含义?
(5)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雅典民主的发展历程。雅典民主和西方近代民主有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