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叶,中国外交的追求的是国家独立和主权,后半叶以来外交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同现存世界打交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召开了巴黎和会。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
(1)关于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凡尔赛和约》作了什么规定?为什么说中国是巴黎和会的最大失败者?
材料二 随着美苏主导下的冷战不断加剧,美苏在亚太和远东地区的争夺也愈发激烈。新中国的成立使亚洲形势发生了巨变。美国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改变了其对日政策,由占领初期的遏制转变为扶植……
--石善涛《中苏同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日政策》
(2)据材料二说明二战后美国的对日政策的变化及其主要目的。
材料三 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总统、以色列总理于2013年5月上旬分别访华,引起外界广泛关注。分析人士认为,巴以两国领导人几乎同期访问同一个国家,在国际外交史上实属罕见。
--解放军报《巴以领导人罕见同期访华 中国积极开展劝和促谈》
(3)据所学知识回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呈现什么趋势?材料三反映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如何?
(4)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曲折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今年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世界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迎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七七事变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在华北有了统治权,掌控了华北经济。随之,施展了一切掠夺手段。1937年12月24日经日本政府内阁会议决定的“事变处理大纲”里关于“华北处理方针”中,明确提出,经济上以建立日满华不可分离的关系为目标,要实现日满华经济一体化。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在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共御外敌。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侵华的目的是什么?中国人民粉碎日本意图,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二战亚洲和欧洲两个主战场,将共同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安排两国领导人相互出席对方举办的相关庆祝和纪念活动。
——摘自《环球网》
(2)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二战亚洲和欧洲两个主战场,分别受到了哪两个法西斯的侵略。
材料三: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又称克里米亚会议(Crimea Conference)。 1945年初,……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结束战争,安排战后国际事务,维护战后和平,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会议。
——百度百科
(3)材料所说的“三国首脑”是哪三国?会议决定战后成立什么国际机构来“安排战后国际事务,维护战后和平”,
材料四: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分析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什么?建国初期我国提出的哪一原则体现了上述观点?(2分)
(8分)改革和恰当的政策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农民们被允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让步”指什么? (1分)
材料二: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美《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节录)》
(2)材料二是美国针对什么事件而颁布的法令?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法令的内容?(3分)[
材料三:(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农村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在农村普遍推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又重新取得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即使用权……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王郁昭《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农村改革的实行有什么积极意义?(1分)
材料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针对上述现象,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怎样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2分)
(5)纵观以上三国改革的情况,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学家田余庆教授在论文《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对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统一时期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文章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土开发和国家统一的关系。以下材料是其中的相关摘要,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的第一个时期,大体上是西周到秦。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
(l)材料一中,西周政权依靠什么政治制度开发了黄河流域的东部地区?秦朝统一后否定了这个制度,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材料二:秦汉以后到元是第二个阶段,这个时候中国北方,东部和西部结合在一起,要开发的地区是广大的中国南方。秦统一以后,对开发国土做过一件大事,就是迁徙50万身份低下的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这对中国以后逐步开发南方起了很大作用。当然,南方处在落后状态,又有很多民族存在,跟北方交融不那么容易完成。历史为此付出了1000多年的时间。
(2)材料二涉及了南方的开发过程。到宋代出现的什么谚语证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材料三:到了元以后,中国的统一,从地域方面来说进入了第三个时期,理当是开发大西部。元以后,实际上在东部的南北,没有再出现分裂的可能性,问题在于西部。但是元以后中国缺少开发的条件,广大的西部长期处在一个待开发的落后状态。我们今天开发西部是对于中国统一的进一步巩固开启一个新的起点。美国在1 9世纪开发西部,以至于西部和东部走向平衡,维持了美国今天的国情局面。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为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在西藏地区采取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有哪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历史经验值得汲取?
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材料是谁为什么事件而写的?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 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定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在长征途中,红军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什么?
(4)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红军三大主力指的是哪三军?
(5)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红军的什么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党的成立工作正在筹备中,各地小组选派代表参加会议.李大钊、陈独秀因故不能出席。7月23日晚8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在上海书德里召开。会议中途,包打听闯入。经验丰富的马林建议及时转移。……后来会议转移到……的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重要会议的召开?
(2)后来会议转移到哪里召开?
(3)这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选举出的中央局书记是谁?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