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 A.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 | B.一超多强格局受到严重挑战 |
| C.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 D.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
右图是苏联漫画家创作的《用膏药援救死者》,它反映的是
| A.铁幕演说 |
| B.马歇尔计划 |
| C.杜鲁门主义 |
| D.北约的建立 |
《全球通史》中写到:“这些哲人……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 这里的“自然规则”是指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美德即知识” |
| C.“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 D.“因信称义” |
比较以下两幅贸易示意图,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14世纪欧亚贸易商路图“三角贸易”示意图
①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②世界贸易活动范围扩大
③世界贸易路线由陆路发展到海路④从公平的商贸活动到掠夺性贸易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苏两国之间形成同盟关系
②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③维护了东亚地区和平,有效地防止该地区战争爆发
④体现了新中国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日本作战计划,系图强渡黄河,破退华军。此项计划,于今已告失败。中国方面为保卫大徐州所做的苦斗,显系此次中日战争中最大之会战。其结果,华方已获胜利,……(日军)今兹遭逢惨败,应无颜再向国内民众如此矜夸。”(纽约《先锋论坛报》)该材料评述的是
| A.喜峰口战役 | B.枣宜会战 |
| C.平型关战役 | D.台儿庄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