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胡贸棺记
(明)唐顺之
书佣胡贸,龙游人,父兄故书贾。贸少乏资,不能贾,而以善锥①书往来诸书肆及士人家。
余不自揆,尝取《左氏》、历代诸史及诸子大家文字,所谓汗牛充栋者,稍删次之,以从简约。既披阅点窜②竟,则以付贸,使裁焉。始或篇而离之,或句而离之,甚者或字而离之。其既也,篇而联之,句而联之,又字而联之。或联而复离,离而复联。错综经纬③,要于各归其类而止。盖其事甚淆且碎,非特他书佣往往束手,虽士人细心读书者,亦不能为此。贸于文义不甚解晓,而独能为此,盖其天窍使然。余之于书,能及古人蚕丝牛毛④之万一,而贸所为,则蚕丝牛毛事也。
贸平生无他嗜好,而独好酒。佣书所得,钱无少多,皆尽于酒。所佣书家,不问佣钱,必问:“酒能厌否?”贸无妻与子,佣书数十年,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其颛⑤若此,宜其天窍⑥之亦有所发也。
予年近五十,兀兀如病僧,益知捐书之乐,视向所谓披阅点窜若雠我者。盖始以为甘而味之者也甚深,则觉其苦而绝之也必过,其势然也。余既不复有所披阅点窜,贸虽尚以佣书糊口诸士人家,而其精技亦虚闲而无所用。然则古所谓不能自为才者,岂独士之遇世然哉!此余与贸之相与,始终可以莞然而一笑者也。予既不复有披阅点窜,世事又已一切无所与,则置二杉棺以待长休。贸无妻与子,无一钱之畜,死而有棺无棺不可知。念其为我从事久也,亦以一棺畀之,而书此以为之券云。呜呼,百余年后,其或行于世,而又或偶有好之者,慨然追论其故所删次之人,则余之勤因以不没,而贸乃无以自见,是余专贸之功也。余之书此,亦以还功于贸也。虽然,余既以披阅点窜为雠,而岂欲后人又以披阅点窜知余也哉。
【注】①锥书:连缀编排。②点窜:修整字句;润饰。③错综经纬:纵横交错,规划结构。④蚕丝牛毛:喻多而细密。⑤颛:同“专”。⑥天窍:天生的悟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不自揆揆:度量、揣度 |
B.觉其苦而绝之也必过绝:断绝、摒弃 |
C.岂独士之遇世然哉遇:对待、对付 |
D.亦以还功于贸也功:功劳、功绩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稍删次之,以从简约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B.①而独能为此②天柱高而北辰远 |
C.①无一钱之畜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①追论其故所删次之人②其人居远未来 |
下列句子全都是作者写作此记的缘由的一项是( )
①以善锥书往来诸书肆及士人家 ②贸于文义不甚解晓,而独能为此
③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 ④古所谓不能自为才者,岂独士之遇世然哉
⑤念其为我从事久也,亦以一棺畀之 ⑥贸乃无以自见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士人细心读书者,亦不能为此。
(2)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
(3)而贸乃无以自见,是余专贸之功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理敏捷,是中夏钟元常之伦也。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开。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帅①雍阁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闿遂趑趄②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于是遂送裔于权。
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裔自至吴数年,流徙伏匿,权未之知也,故许芝遣裔。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上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权又谓裔曰:“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日:“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
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吏,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速③,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建兴八年卒。子笔嗣,历三郡守监军。毣弟都,太子中庶子。
选自《三国志·卷四十-》)
【注】①趑趄( zījū):踌躇不定,怀有二心。②谈啁(tiào)流速:谈吐诙谐机灵敏捷。
4.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作农战之器典:掌管
B.故许芝遣裔遣:派遣
C深悔不能阳愚阳:假装
D.裔还书与所亲日亲:父母
5.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外虽泽而内实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犹贤于买臣之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男子张君嗣附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裔广泛涉猎史书,曾任鱼复长、巴郡太守等职。在益州太守人选的问题上,朝廷不用雍闽,而用张裔。雍闿担心自己交结东吴的事情败露,就借口把张裔打发到吴国。
B.张裔应答敏捷,以朱买臣妻子的不贤惠,回应孙权借卓文君私奔之事对蜀地风俗的讥讽;以五十八岁以前是父母给的生命为由,巧妙回答了孙权提出的报恩问题。
C.张裔谈吐幽默诙谐,有一次他要向诸葛亮咨询事务,临行时,有数百人送行,马车满街都是。张裔后写信给家人说,人们敬重的是丞相长史这个职衔,他为这个职衔累得要死。
D.张裔十分讲义气,好友杨恭死后,张裔照顾他的家人,并帮助他的后代成家立业。他还抚恤故旧,救济衰落的家族。后虽然官至辅汉将军,仍然讲义气。
7.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闽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
(2)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①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节选自《宋史·任伯雨列传》)
【注】①纲舟: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苦:苦于 |
B.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谠:正直 |
C.若贷而不诛贷:推卸 |
D.俾权给事中权:担任 |
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
B.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
C.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
D.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伯雨自幼与众不同,做雍丘县县令时,爱民如子,大力整顿漕运,使其境内不再受盗贼之害。 |
B.任伯雨担任左正言时,上书徽宗,揭发章惇有篡位的野心。而据北使之说,辽主曾对章惇屡次称善。 |
C.任伯雨多次谏言,大臣很畏惧他,皇帝也告诉他不说或少说,后因党事被革职,又被迫迁往昌化。 |
D.任伯雨对朝廷忠心耿耿,徽宗曾经重用他,他死后高宗诏赠他为龙图阁,加赠谏议大夫。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
(2)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父台,太山太守。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少便弓马,好游猎,身长八尺,走及奔鹿,强力兼人。晚乃敦悦经史,尤明《易经》,随师受业,还家教授,恒数百人。初为郡门下掾,转主簿。刺史王沈集诸参佐,盛论距吴之策,以问九郡吏。彬与谯郡主簿张恽俱陈吴有可兼之势,沈善其对。又使彬难言吴未可伐者,而辞理皆屈。还迁功曹,举孝廉,州辟主簿,累迁别驾。
彬忠肃公亮,尽规匡救。又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僚佐皆当世英彦,见彬莫不钦悦,称之于文帝,荐为掾属。帝以问其参军孔颢,颢忌其能,良久不答。陈骞在坐,敛板而称曰:“彬之为人,胜骞甚远。”帝笑曰:“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论于胜。”因辟彬为铠曹属。帝问曰:“卿何以致辟?”对曰:“修业陋巷,观古人之遗迹,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他日,谓孔颢曰:“近见唐彬,卿受蔽贤之责矣。”
初,邓艾之诛也,文帝以艾久在陇右,素得士心,一旦夷灭,恐边情搔动,使彬密察之。彬还,白帝曰:“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
俄除尚书水部郎。泰始初,赐爵关内侯。出补邺令,彬道德齐礼,期月化成。迁弋阳太守,明设禁防,百姓安之。以母丧去官。益州东接吴寇,监军位缺,朝议用武陵太守杨宗及彬。武帝以问散骑常侍文立,立曰:“宗、彬俱不可失。然彬多财欲,而宗好酒,惟陛下裁之。”帝曰:“财欲可足,酒者难改。”遂用彬。寻又诏彬监巴东诸军事,加广武将军。上征吴之策,甚合帝意。
(选自《晋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明《易经》明:懂得 |
B.颢忌其能忌:忌妒 |
C.恐边情搔动搔:通“骚” |
D.矜能负才矜:怜惜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彬“有经国大度”的一组是()
①晚乃敦悦经史②陈吴有可兼之势③又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僚佐皆当世英彦,见彬莫不钦悦④彬之为人,胜骞甚远⑤又好施行事役⑥明设禁防,百姓安之。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彬少年时就练习射箭骑马,喜好游猎;后努力读书,学识出众。唐彬担任主簿时,向九郡官吏提问抵御吴国的对策。 |
B.唐彬奉命去相府商议事情,当时的名人才子都十分钦佩喜欢他,但也有人嫉妒他。陈骞对唐彬的称赞,使得皇帝征召唐彬。 |
C.唐彬被文帝派去暗中察访,唐彬把自己察访的情况报告给文帝,认为邓艾在陇右不得人心,除去他,不会造成大乱。 |
D.唐彬因为母亲的丧事辞官,后朝廷议论从杨宗和唐彬两人中选一个去担任益州监军,但两人各有缺点,武帝认为唐彬去更合适一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彬与谯郡主簿张恽俱陈吴有可兼之势,沈善其对。
(2)他日,谓孔颢曰:“近见唐彬,卿受蔽贤之责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
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并褒纳焉。
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逃野寺中,绝粒而卒。
(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图不能无望,代还无望:没有希望。 |
B.锻炼严酷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 |
C.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封还:缄封退还。 |
D.弘图既谢政谢政:辞官退休。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 太子太保。 |
B.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 进太子太保。 |
C.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 太子太保。 |
D.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 |
太子太保。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弘图对人宽容,不愿依附别人。天启初年,他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后来他外出巡察陕西时因推荐的官吏有过失而被免职。后来“东林党”事件中,他客观进谏,并没落井下石。 |
B.高弘图以国事为重不惧权贵,敢于进谏。魏忠贤为镇压东林党人而起用他,他在奏章中却指责魏忠贤做得太过分,并且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 |
C.高弘图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仕途多舛。庄烈帝时,官复原职,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与张彝宪不和,多次上书请辞,触怒皇帝,削职为民,十年后才被重新起用。 |
D.高弘图为国事力谏,屡屡受挫。在对任用张有誉担任尚书及对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的问题上,他虽极力谏阻,最终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退休,后来国家破亡,绝食而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帝与辅臣言及朝士有交相奏荐者,王旦曰:“人之情伪,固亦难知,或言其短而意在荐扬,或称其能而情实排抑。”帝曰:“险伪之辈,世所不能绝也。”
帝议立皇后,参知政事赵安仁谓刘德妃家世寒微,不如沈才人出于相门。帝虽不乐,然察其守正,不罪也。它日,与王钦若从容论大臣谁为长者,钦若欲排安仁,乃誉之曰:“无若赵安仁。”帝曰:“何以言之?”钦若曰:“安仁昔为故相沈义伦所知,至今不忘旧德,常欲报之。”帝默然,始有意斥安仁矣。尝谕王旦曰:“闻安仁在中书不亲事,奏对亦未尝有一言,可罢之。”旦对曰:“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安仁无异议,是有执守。”帝曰:“能如是邪?卿可谕之,使更宣力。”
旦欲引李宗谔参知政事,尝以告王钦若,钦若唯唯。宗谔家贫,禄廪不足以给婚嫁,旦前后资借甚多,钦若知之。故事,参知政事谢日,所赐物几三千缗。钦若因密奏:“宗谔负王旦私钱,旦欲引宗谔参知政事,得赐物以偿己债,非择贤也。”明日,旦果以宗谔名闻。帝变色,不许。
帝尝以《喜雪诗》赐近臣,而误用旁韵。王旦欲白帝,钦若曰:“天子诗,岂当格校之?”旦遂止。钦若退,遽密以闻。已而帝谕二府曰:“前所赐诗,微钦若言,几为众笑。”旦唯唯。
七月辛亥,飞蝗过京城。翌日,执政有袖死蝗以进者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王旦曰:“蝗出为灾,灾弭,幸也,又何贺焉?”众力请,旦固称不可,乃止。于是二府方奏事,飞蝗蔽天,有堕于殿廷间者。帝顾谓旦曰:“使百官方贺而蝗若此,岂不为天下笑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情伪,固亦难知情:性情 |
B.禄廪不足以给婚嫁给:供给 |
C.天子诗,岂当格校之格:纠正 |
D.执政有袖死蝗以进者曰进:进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无若赵安仁 ②使百官方贺而蝗若此 |
B.①安仁昔为故相沈义伦所知 ②前所赐诗 |
C.①微钦若言,几为众笑 ②蝗出为灾 |
D.①旦果以宗谔名闻 ②帝尝以《喜雪诗》赐近臣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
B.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
C.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
D.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曾想罢免赵安仁,王旦陈述自己了解的实情,使皇帝改变了态度。 |
B.王旦向李宗谔借了很多钱,但引荐李宗谔为参知政事,却与借钱一事无关。 |
C.皇帝写诗用韵有误,王钦若阻止王旦禀奏更正,是为了邀功争宠。 |
D.蝗虫为害,竟有大臣借机向皇帝献媚,王旦力排众议,得到皇帝称许。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能如是邪?卿可谕之,使更宣力。
②故事,参知政事谢日,所赐物几三千缗。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称其能而情实排抑”的一个事例。(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