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时 间 |
内 容 |
1862年 |
创办北京同文馆(外语) |
1863年 |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
1866年 |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
1867年 |
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 |
1887年 |
创办天津电报学堂(科技) |
1872—1875年 |
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学堂在教育内容方面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二 下表是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 学”诸书 |
算学、重学、电学、声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
中卷:“西政”诸书 |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2)根据材料二,“中卷’ 诸书的翻译出版与上卷相比反映出当时 “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中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宗旨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前期上述教育改革的进步意义。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重大影响?
“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纳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的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力的出卖者。”
--马克思《资本论》
回答:(1)你认为劳动力的出卖价值和劳动出卖价值相等吗?请用材料中的原话说明。
(2)“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实际上分别指什么人?
(3)材料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1)材料一中提出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中国的三大发明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期,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出现了那些新变化?
(2)此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有何影响?
(3)此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方面,出现了那些新特点?这些特点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