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法正传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璋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及军围雒城,正笺与璋曰:“正虽获不忠之谤,然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
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先主乃厚待靖。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而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节选自《三国志·法正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资益州之殷富资:资助
B.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制:控制
C.而留夏侯渊、张郃守,身遽北还还:撤退
D.亮每奇正智术奇:感到惊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①先主乃厚待靖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不因此势以图巴、蜀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D.①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而攻之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法正与同郡孟达一同入蜀投靠刘璋。他既未受刘璋重用,又遭侨居蜀地的同乡人诽谤,说他品行不良,他郁郁不得志。
B.刘璋听说曹操要派兵进攻汉中的张鲁,产生了恐惧之心,他让法正受命出使荆州。法正向刘备转告刘璋的意图后,又私下向刘备献上了夺取益州的计策,并被刘备采纳。
C.法正擅自杀害了几个诽谤自己的人。有人建议诸葛亮启奏刘备压制法正,但诸葛亮认为法正辅佐刘备,献计夺取了汉中,功勋卓著,又深受刘备喜爱,并没有参劾他。
D.诸葛亮和法正喜好和崇尚都有所不同,但在国家大义上都能取长补短。诸葛亮感叹刘备东征能够成行,并最终遭受惨败,皆因没有法正的缘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
(2)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l题。(18分)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父旻,以莒丞抵罪,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惟一曰:“旻有佳儿,吾以旻获谴不憾。”
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方父丧,不诣。林甫尝至故人舍邀颖士,颖士前往,哭门内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已,调广陵参军事,颖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樱桃树赋》以讥林甫云。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颖士乘传诣京师。而林甫方威福自擅,颖士遂不屈,愈见疾,俄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已而禄山反,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叹曰:“肉食者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辟掌书,贼攻襄阳,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官兵守潼关,财用急,必待江、淮转饷乃足,饷道由汉、沔,则襄阳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且列郡数十,人百万,训兵攘寇,社稷之功也。”洧乃按甲不出。亦会禄山死,贼解去。
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天下推知人,称萧功曹。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尝与(李)华、(陆)据游洛龙门,读路旁碑,颖士即诵,华再阅,据三乃能尽记。闻者谓三人才高下,此其分也。
(选自《新唐书·萧颖士传》有删改)
1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莒丞抵罪抵罪:犯罪
B.怒其不下己下:谦恭待人
C.肉食者儿戏御剧贼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D.而友殷寅、颜真卿友:友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吾以旻获谴不憾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 洧乃按甲不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9.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怒其不下己B.(朝廷)召诣史馆待制
C·纳忽不用,(颖士)叹曰D.贼攻襄阳,(贼)欲退保江陵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聪敏异常,四岁能文,十岁被录取为太学生。后来与朋友游览洛阳龙门,看路旁碑文,他读一遍即能成诵,记忆力明显高出他人。
B·宰相李林甫想见萧颖士,被萧颖士以守父丧为由拒绝;后来李林甫邀萧颖士到一朋友家见面,萧颖士前往却“哭门内以待”,可见他处事机智得体。
C·萧颖士对柳并说“胡人恃宠而骄,乱不久矣”,这表现出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萧颖士对源洧说的一番话,则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D·萧颖士天资聪颖,为人刚直,才能卓著,颇受“先进”的赏识。但也因为他的傲气和不屈。使得他连连遭贬,为此他痛悔不已。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
②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l2题。
李成
李成字成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笔力因是大进。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日李营丘焉。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裣衽以推之。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成得书且愤且叹曰:“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却其使不应。孙忿之,阴以贿厚原营丘之在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不逾时而果得数图以归。未几成随郡计赴春官较艺,而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晚年好游江湖间,终于淮阳逆旅。子觉以经术知名,践历馆阁。孙宥尝为天章阁待制,尹京,故出金帛以购成之所画甚多,悉归而藏之。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之所同焉。或云又兼善画龙水,亦奇绝也。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
(选自《宣和画谱》,有删改)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十有一月耳
C.故出金帛以购成之画甚多,悉归而藏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成“寓兴于画”,“初非求售”的一项是
①所画山林、薮泽、……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②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③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
④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
⑤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
⑥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成本是唐朝皇族后代,家道中落,还能以儒家道德自守,文章写得不同凡响,磊落有大志,不屑于结交权贵,才纵情于诗酒和画画之中。
B.李成的山水画像唐诗人孟郊鸣唱于诗歌,像书法家张旭颠狂放纵飘逸于狂草。在当时凡称许山水画的人,都必定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人。
C.李成以善画得名,当时的王公贵戚都想用高价购买他的画,但他却认为自己画画是为了个人身心自娱,不是用来赚钱谋利,所以全然不理会他们求购的恳请。
D.李成死后,他的画更加难得,所以摹仿他的画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尽管这种欺骗世人的东西终为行家辨识出来,但也确实说明了人们对他画的爱慕和认同。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
译文:
(2)阴以贿厚原营丘之在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
译文:
(3)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之所同焉。
译文:

二、(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①,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曩②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④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⑤,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
【注】①对仗:当廷奏事。②:曩:从前。③承乏:充任(谦辞)。④戬:高戬,时任司礼丞。⑤台衡:指宰相。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暴乱:发动叛乱。
B.朕欲别除一官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趣:催促。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为雍州长史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户口逃亡且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
C.凤阁舍人宋璟劝勉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即便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
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魏元忠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愿加害元忠。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
⑵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译文:
⑶附元忠立致族灭。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目,共22分。
愚 溪 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濑,连舻糜解;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秦有水,掎汩泥淖,挠混沙砾,视之分寸①,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曰浊泾。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夫恶、弱,六极②也;浊、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③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④。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⑤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嘻!有余矣,其及我也。”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分寸:指很近。②六极: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③蒸郁:闷热的雾气。④翰:毛笔。⑤吕梁:水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石走濑,连舻糜解    濑:湍急的流水
  B.有饮而南者南:往南方
  C.汝欲穷我之愚说耶穷:彻底弄清
  D.不足以申吾喙喙:言论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且汝不见贪泉乎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①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C.①是则汝之实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因俯而羞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作者自嘲为“愚”的一组是()
  ①柳子名愚溪而居
  ②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
  ③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
④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
⑤冰雪之交,众裘我絺
  ⑥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与《愚溪诗序》一样,也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
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C.溪神自我表白的一段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看法。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那些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五千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3分)
 译文:
 (2)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3分)
 译文: 
10.给文中一划线处断句:(4分)
胡 不 呼 今 之 聪 明 皎 厉 握 天 子 有 司 之 柄以 生 育 天 下 者 使 一 经于 汝 而 唯 我 独 处 汝既 不 能 得 彼 而 见 获 于 我 是 则 汝 之 实 也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1),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孟子·离娄下》)
注:(1)有服:服丧。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的意思是“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就把他捆绑起来”。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道出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臣子。
C.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
D.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派人引导送他出国境,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三有礼。

(2)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与上面的文字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通之处?请简析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离娄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