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器时代
迟子建
⑴木碗透出的茶香气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这是外祖父撂在窗台上的一碗茶。外祖母坐在灶房里用木梭子织网,家族的年轻女人则用木质的梳子挽起高高的发髻。狗、猪和鸡守着它们的木质食槽吃东西。这时候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还不时伸出手去拍摇篮的侧面,那上面画着荷花和鸳鸯的图案。大人们到江上去捕鱼,将捕到的鱼放到木盆里,然后回来用它炖汤,用木勺子唏溜唏溜地品尝着鲜美。
⑵我爬出木质摇篮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质的。炕沿上放着老人们的烟袋锅,烟袋杆也是木质的。我抚摸着烟袋杆,然后仰起头看着头顶的房梁,圆木上吊着一块避邪的红布。夏天了,我刚学会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态惹得院中的小动物围观。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时狗就上来用舌头舔我的泪痕,而坏蛋的鸡则趁机啄我的鞋底,因为那上面附着虫子的残尸。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黄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时,大人们就把木杆插在垄台上,让它们张着嘴向上并且亲吻天光。傍晚的火烧云团团堆涌在西边天空时,家家户户的场院里就摆上了木桌和方凳,人们坐下来围着桌子用木筷吃饭,谈论庄稼、天气和生育。待到火烧云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蚋蜂拥而来,人们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觉去。人们在梦中见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着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
⑶我看见了树,秋天的树。它们的叶子已经被风霜染成金红和鹅黄色。凋零的树叶四处飞舞着,有的去了水里,有的跑了一圈却仍然又回到树下。还有的落到了我的头顶,大概想与我枕着同一个枕头说梦话。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栅栏、摇篮等等均出自于这一棵棵树的身上。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森林里的伐木声因为人类欲望的膨胀就从来没有止息过。树本来是把自己的沧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可我们为了利用它的花纹却把它拦腰斩断,并且虚伪地数着它的年轮赞美它的无私。木纹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和立场。
⑷我走在木桥上看两岸的流水。这时一队送葬的队伍过来了。人们撒着纸钱,抬着显赫的红棺材。木为人的成长作为摇篮的材料后,又为他们归隐黄土做了永恒的栖息之地。阳光照着人们平静的脸,仿佛照着一尊尊木刻。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环绕着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这样选择了他们的归宿。当木桥因为流水天长日久的冲刷变朽时,我明白木是有血肉的。因为只有血肉才会软化。朽掉的木桥瘫在水里,流水依旧淙淙。我站在此岸,望着苍茫的彼岸,白雾使河水有了飞翔之感。朽了的木桥渐渐地幻化成藻类的植物,而流水它依旧淙淙。我忆起了琴声,父亲生前拉出的琴声。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质的,手风琴的琴键也是木质的,它们发出或者凄艳或者热烈的声音。木是多么温和呀,它与人合奏着岁月与心灵之音。
⑸我们依赖着木器生长和休息,也依赖着它远行。火车道的枕木是它铺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划着木船在河上行走,桨声清幽地掠过岸上的林带,我们看到树木蓊郁地生长,夕照使其仿佛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
⑹我看见披枷带锁的古人从梦中走来了。
⑺木被制成枷锁后使人成为囚徒。有的囚徒是冤屈的,所以那枷锁上的血泪就格外醒目。
⑻刀与剑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恶,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神人诸葛亮使木器在战争中的发挥程度绝不亚于特洛伊木马,他的木牛流马千古传唱。而那战争中所用的一切木器都已灰飞烟灭,因为战争永远成为和平的囚徒。
⑼人类伴随着木器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树木与人一样代代相传,所以木器时代会永远持续下去。我们把木椅放在碧绿的草地上,在阳光下小憩。我们坐在书房里把一本书从木质书架上取下来,读不朽的诗句。
⑩我们把最经典的画镶嵌在木框里,使这画更接近自然和完美。我们用木勺喝汤,体味生活的那一份简单和朴素。我们用木制吊灯照耀居室,使垂落的光明带着一份安详与和谐。
⑾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终都会上了墓碑。当木质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时,不朽的雨会从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辈栽种的小树获得滋润。你静静地在地下听树木生长的声音吧。
(选自《老手工·老器物》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节)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描写的木碗、木窗、木屋、木炕、木桥、木琴,乃至木质的墓碑,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木器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
B.作者认为我们活在木器时代,一代又一代,而且还会延续下去,只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木,只因我们的灵魂拥有木一般的精神和意志。 |
C.作者把树木比喻为圣殿,说树木是“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表明了“木”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
D.作者从自己身边写起,并由此生发开去,写到人们对木器的情感,人类和木器不可分割的关系,也表达了对木器给人们带来战争灾难的痛惜之情。 |
E. 第五段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长和休息”是对上文的叙述、描写部分的概括与总结,“远行”则引起下文。文章第三段用一整段写“树”,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本文叙写的主要内容是“木器”,为何文章的标题却是“木器时代”?
儿童视角,指的是把儿童来当成观察感知和叙述的角色,通过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口吻,叙述故事,描写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本文前三段采用的视角就是儿童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不是一个缺少美女的时代。
6月,与美共舞的季节,如往年般。偶尔不同的是今天的舞者来自多米尼加,一个有着棕榈树般肤色的18岁少女。
少女荣耀了一个国家,因为美丽从未与他们如此靠近,但一个责任也随之而来。当环球小姐的皇冠嵌入少女的发髻时,一部分人开始呼唤:她将为整个国家的重要产业——旅游业的振兴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为这个拥有800万人口的国度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美丽开始变得不那么纯粹。
其实,美丽自古就非纯粹。那场打了10年的特洛伊战争,仅是帕里斯王子为了换取“有主名花”海伦的芳心。他得到一份充满罪恶的爱情,而冤孽大可以说是发端于“倾国”的美色。只是当“罪人”海伦走进庄严肃穆的审判殿堂时,那些本是满怀仇恨和正义决意置美女死地的元老们,心跳已经紊乱;长袍从她的肩上滑落,美丽无瑕的胴体忧郁地展示着。于是,再没有人认为这上帝的完美杰作有什么罪需要凡人来审判。
因为,美,是不能审判的,没有人具有审判的资格。古希腊人浪漫,他们明白了。但后来的人们却离这个目标起来越远。
我们不知道那个有着加勒比海灿烂般眸子的少女,能否承担起一个国家复兴的重任。或许,在她决意选美之前,先前的N位环球美女以及N趟各色选美大赛已经让她有所准备;或许,美丽从来就是一只寄居蟹,附着于形象大使、商品代言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一种以美为衡量单位的交易。
成功之类,如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把自己作为礼物奉送给凯撒,以换取国家的统一和女王权位。动机算不得高尚,但程序却很审美:侍卫扛着一卷精美的地毯来到账中,徐徐展开地毯,一丝不挂的美女妩媚登场――美女正是女王自己,兵不血刃,一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被征服。
失败之类,如关云长月黑杀貂蝉,杀美女很快意,关公挥刀,美女人头落地,那一刻想必青龙偃月刀委屈得黯然失色,赤兔马羞愧得悲哀嘶鸣,好没道理的杀戳。
相比之下,倒是难得有一位懂得欣赏女人之美的宝二爷,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看了就清爽”,连女子的脂粉也要讨了来品味。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抑或哪怕是塑造他的那个才子,怕是对古希腊“尚美”一事也并不知道,然而,却能做到如此纯粹,恐怕只能说明,美就是一个常识。
美就是美,我们回到常识,回到本位,回到自然。
就像我们看到来自地中海的“尤物”莫尼卡·贝鲁奇,在《不可撤消》的哪个阴暗地道里,被撕碎蹂躏的九分钟时那样愤怒;就像看到卢浮宫里的那尊维纳斯,勾勒着属于自己心中的美丽双臂;就像看到一位擦肩而过的婀娜少女,发出啧啧赞叹……
今天,我们用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视角,发现美,定义美,欣赏美,用数字,用符号,像那句来自奥林匹亚山的诗句――“唯欧几里德,得见赤祼的美神”。
1、“唯欧几里德,得见赤祼的美神”中“赤裸”呼应文中 其含义是
(用文中的语句)
2.“美,是不能审判的,没有人具有审判的资格”的含义是
3.按照作者的观点,如何理解中国“红颜祸水”的古语。与文中哪个例子很相似?
4.阅读本文,结合作者的理解,谈谈你对今天“美女经济”的看法?
(150字左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佛国的矛盾
鲁彦周
近日陪邓友梅兄拜了一次九华山。我说拜是因为九华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去九华当然是为了拜佛。但说拜佛似乎也不准确,九华同时又是有名的旅游胜地,所以人们去九华又不仅是拜佛,更多的人还是为了旅游。所以九华山除了是佛地,还是旅游胜地。不仅是九华,四大佛教名山莫不是如此。
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政府往往不惜工本,大量投资或是引进资金来对佛教名山加以建设,并且成立了得力的管理机构,还有相当的级别如县或是县以上机关。这样为了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就必须在山上大兴土木,大搞建设。公路、办公室、酒店、街道、商场等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不仅如此,随着客源的兴旺,各种企业、商人、小业主、手工艺人也迅速聚集起来,歌舞厅、娱乐场、酒楼、茶馆等也都发展起来了,于是自然地就形成了街市,一座本为修行而兴起的佛教圣地,便自然的被改造为新兴的旅游名山。我到过几个佛教名山几乎都是如此。
这是好事还是不好,我不敢说,但这是时代发展使然,不能归咎或归功于哪些人,这也叫无可奈何时势造“山市”吧。
这次我和邓友梅来九华,不知他的感觉如何,可是我在这小小的九华街上逛街时,却还是被这里的热闹、繁华、喧嚣所震动,歌舞厅里的现代流行歌曲和佛寺里的钟声同时响起,身披黄色袈裟的和尚和灰色衣服的尼姑同最时尚的城市来的情侣们并肩而行,商场里的叫卖声,酒楼里的卡拉ok声,在小街上、在佛寺前飘荡......使我又是惊异\又是感慨,这里到底是佛地还是闹市?王安石的九华诗云: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鸣廊……吟猿递空壁,宿鸟惊飞霜……现在还有这样的境界吗?这也使我很自然地想起多年前我来九华山时的情景。那时九华山还真是一座“松月影寒生碧落”的佛国。
那时进山,当时没有盘山公路,但是一过庙前镇,一过二圣殿,便是一种佛山的境界了:那幽僻的小径,那参天大树和满山的竹林,那树上的藤萝和石上的苍苔;那阵阵的松涛竹韵和远处的水声鸟声……便都从这曲曲折折的小青石板路上,向我袭来,使我陶醉,使我如入画境和音乐天赖中。那时的人自然很少,偶有身背黄袋的香客从这条石板路上走过,他们是满脸的虔诚,有的甚至三步一叩首,汗水从他们的头发上顺着腮流下来。那情景真是感人。当你与他或她同行的时候,你自己也会变得虔诚而严肃了。一天门有副对联:“到此已非门外汉,进来便是个中人。”的确,那你进了山,确会有这种感受,不是亲自在那被竹荫树笼罩着的石板路上走,你是感受不到的。
那时的九华街,虽然是街市,却是很安静的,你在街上能听见对面钟楼上的沉沉的钟声,听见街上的溪水的淙淙声,听见庙里的钟磬和和尚或是尼姑念经的声音,那时的街上也有着浓浓的香火气。他的风格和佛地是统一的、和谐的。山峰的秀丽和佛庙的庄严组成统一和谐的境界。因而令人竟进入这里就如同感受了一次灵魂净化。我有幸在闵园一尼庵住过一晚,那时当年的佛教会给我安排的,佛教会请这个庵的师徒临时让出房子给我们住。夜晚月光透过竹林洒在庵堂的庭院里,院里的花草反出阵阵清香,而门前的流水和竹叶的沙沙声相互应和形成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我在这庵里徘徊,仰望星空,低首佛前,真不知自己身在何出,那时人间的一切烦恼全都消融于九华仙境中去了。当然那时让人心灵净化的也不仅是闵园,从闵园的彗居寺开始的上天台的山径,也都是山景和佛境,人工和自然,庙堂和险峰的最美妙的天然融合,令人在爬石阶时,完全忘记了疲劳,人们只觉得走入的是最虔诚的佛境地界。
那时的九华山真是一处最美最静最令人灵魂安宁的佛教名山,它是无可代替的。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切都大大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安宁清净,现在是不可能有了,现在的九华山是繁华的,是方便的;现代化设施的高档酒店,现代化的索道和缆车,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商店,满街的红男绿女,卿卿我我、歌舞声声和佛教名山,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个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九华山所在地区的领导,已经深深感觉并认识到这个矛盾,认识到这个矛盾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还将更加激化。为此,当地领导除了在前几年就已下了决心整顿九华山街的市场和社会秩序外,去年还毅然下决心把现有的九华山管理机关迁下山去,大批人马也即将随之下山,缓解九华山街人多的压力。让九华佛山回归到一个清净的佛境。
迁出管理机关,这可不是一件小举动,九华山管委会是一个副地级的管理机构,它的下设机关可说是应有尽有,党委行政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管理以及所有行政部门加在一起,它的工作人员便能组织成一座城市。还有依靠这些机关和为它服务的机构呢?它的家属和从业人员又该有多少?这些人统统迁下山,在九华山脚下组成一座新城,这对于恢复佛地的庄严与净化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关于这个决定我觉得是有远见的,往后山上的人除了游山者,便是香客和佛教徒了。这样九华虽然不可能也不必要回到当年那样的满山清风流水却无人的境界,确实可以突出佛教名山而以自己的特色闻名于世了。
我衷心祝愿九华新城能够尽快建设起来,我更祝愿这座以金地藏菩萨为代表的名山,是一座“崖头金佛国,树梢谪仙家。”
题目:
1.文中所说的佛国的矛盾是
2.王安石诗“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鸟廊”的境界,作者是如何展现的?找到文中描写的语段
3.“那时你进了山,确会有这种感受”,“这种感受”是指
4.“树梢谪仙家”的“谪仙”在传统文化中是指
5.另选一主题仿写文中关于“佛山的境界”的描写(80字左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种常态
鲁迅笔下的那个阿Q有没有尊严呢?
阿Q其实是很在乎这件事的,可阿Q越是在乎,就越是弄巧成拙,弄的非但毫无尊严,而且成了大家的笑柄。说来说去,阿Q根本就不知道尊严是怎么一回事。一个人想要得到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东西,就免不了要出笑话的。
几年前我曾在一辆长途旅行的车上听到一个人在闲聊,讲他们单位的效益如何如何好,奖金如何如何多。最后,那人总结道:我们单位的人买菜从不讲价,哪像有的人跟菜贩子讨价还价的,一点尊严都没有。
这比阿Q要强的多,因为很具体,既买菜不讨价还价就是尊严,否则就没有尊严。我当时就想,说这话的人除了买菜之外买不买其他东西?买一篮子菜不讲价,买一火车菜讲不讲价呢?买菜不讲价,买飞机讲不讲价呢?想来想去,我觉得说尊严的那人可能只知道干活能挣钱,并不知道自己买菜的钱是怎么来的。
不管怎么样,有了钱就可以说尊严了。说白了,好象尊严就是钱。要这么说,还不如阿Q了。阿Q还想着往革命党里混,想着二十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临死前还想着给自己画一个很圆的圆圈呢。鲁迅先生自然是看出了些名堂的,书中写抓阿Q时,居然出动了二十个大兵,还架起了机关枪,本来找个小罗罗,带根麻绳去就可以解决的。先生也算是给足阿Q面子了。
当然了这些都不如钱来得直接和实在。现在人就不兜这个圈子了。
又想起了周瑜打黄盖。
周瑜要用苦肉计,却要借黄盖的身子板,虽说最终破了曹操,黄老英雄功不可没,可毕竟当着蒋干这家伙的面挨了周瑜的一顿暴打,这黄盖的尊严又该从何说起呢?说起来,还是黄盖官小,否则挨打的应该是周瑜吧。常言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得轻巧,我看未必。愿打的不知是否于心不忍,愿挨的必然是万般无奈。只是大敌当前,个人就顾不得许多了。也许胜利了就有了尊严?
中国传统中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即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了人上人,自然就有了尊严,至于那些虽然也吃了苦而终归没有成为人上人的,唉,不提也罢。这里把尊严当成了终极目标其过程也就无所谓了。按照这样的理解人的一生有尊严的时刻只是某些段落,人群中有尊严的人也只是某一部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先小人后君子这句话。就像是人们都相信人是猴子变来的,要做人就的先做猴子一样。
而我是不相信这种道理的。我相信尊严不应是一个目标,而应是一种常态,他贯穿与我们每个人的每时每刻。他更主要取决于人的品格,与贫富贵贱无关。也许猴子一旦带了帽子或做上了轿子就自以为是人了。可看来看去,还是尖嘴猴腮的,毕竟不像个人样。这事是人都知道,只有猴子自己不知道。
1.在我们学过的《阿Q正传》中找出一个例子说明阿Q是很在乎尊严的
2.文中列举了几种对尊严的理解:有钱了就有尊严,胜利了就有尊严等,这些理解的核心是
3.文中加重写的“这种道理”是指
4.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句子的意思
5.“做人就先做猴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就着句话谈谈你对尊严的理解
6.作者为什么说那人“并不知道自己买菜的钱究竟是怎样来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古典乐坛击一掌
施雪钧
过20世纪中期的辉煌年代后,古典音乐进入了多事之秋。
开音乐界潘多拉魔盒的是英国乐评界奇才诺曼莱布雷希特。他在《谁杀了古典音乐》一书中,将神圣的音乐界无情地捅了个大窟窿,告诉你一个另类音乐世界。这个惊世骇俗的宏著,列举出很多确切的证据以及活生生的例子,让你看到隐藏在串串音符之下的私欲。以往人们景仰和崇拜的古典音乐大牌明星、艺人,在他的笔下,一个个排队过滤。
坦率的说:对这本厚达400多页的书,笔者爱不释手,认为是近年来读到的音乐书籍中的好书。在钦佩作者的学识渊博、笔法犀利、目光敏锐的同时,更为诺曼的无畏勇气所感动。作为英国《每日电讯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音乐评论家,他有值得当今乐评家们认真学习的地方。
读西方音乐史,看到的差不多全都是正史和“神话”般的传奇。而诺曼却告诉我们书上很难看到的台前幕后的真相:“相比之下,帕瓦洛蒂一年进帐1500万美元,多明戈1000万美元,帕尔曼500万美元,穆特则为250万美元……古典音乐一方面衰落到需要靠政府的补助来维持一丝气息,一方面却有替特定艺人带来比不少运动转播广告收入还要高的酬劳。”作者痛心的写到:金钱,正在侵蚀音乐心灵并对古典音乐带来致命的影响。
何曾不是呢?诺曼幽默地说:B“乔治迈克打个喷嚏,古典音乐就染上了肺结核,迈克尔杰克逊因儿童性骚扰案被捕时,索尼古典立刻就被送进了监护病房。世界杯橄榄球赛的一场掷球争议,弄得卡纳娃无法上场献艺……还有:多明戈为了洛杉矶奥运会演唱会,毫无歉意地取消与柯文特花园早已签定的普契尼《西部女郎》的演出:卡雷拉斯因为非法索取及收受每场十万美元的演出暗盘而遭受罗马警方传讯;帕瓦洛蒂在贫困的菲律宾开演唱会,一张最高2500美元票价相当于一般人五个月的薪水,歌唱家们依然拿得心安理得……”
每当神圣的音乐响起时,普罗大众对大师和音乐家充满了虔诚之心。A人们不会想到,美妙旋律的背后是节节抬高的价码,金钱已经开始入侵音乐演出的品质。那些空中飞人与经纪人已经习惯在疲惫的赶场中对付价格不菲的音乐会。我相信,爱乐大众如果读到这些内容,对音乐的美感以及对大牌明星的虔诚之心,一定会打一些折扣。
在电器工业,军火工业主宰着古典音乐命运的今天,音乐产业已成为娱乐业的附庸。诺曼讥讽地说:4、“纽约第六大道或西雅图的一纸和约,就可以让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古典音乐从此不见天日。音乐活动的命运在老板们手中钢笔落下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任人宰割的命运。”可怜的古典音乐,过去纯朴真诚的欣赏环境和健康生态遭到了破坏,音乐品质的沦丧已流失了大量有素质的听众,前景开始黯淡。
也许有人会说,诺曼莱布雷希特的说法太偏激,危言耸听,或是庸人自扰。但笔者以为,尽管书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有些说法严厉了些,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谁杀了古典音乐》一书,让你直面现实、思考未来,是本不能不看的书!
题目:
1.“对古典乐坛击一掌”的含义是
2. 诺曼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是
3.文中划线的句子A的宾语是
4.仿写诺曼的讥讽,选择一个角度表述你对你所了解的音乐现象的评价
5、文中画线的句子B运用了修辞,其意义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衙门村志异
谢友槿
我每年都下乡走走。辽西有许多村落,叫营子,或屯,由囤兵垦田演化而来;有许多庄,由清廷赏赐王公的庄园衍义而成。还有一种衙门村:大衙门村、小衙门村、前衙门村、后衙门村……衙门,没有官府的意思,是蒙族王府的坟茔地,派专人看坟。死人多了,活人跟着多了,娶妻抱子,炊烟袅袅,形成村落。
我对衙门村的老人,满怀敬畏。3.一溜儿老头,像阴地里的蘑菇,蹲在墙根下。晚春了,他们仍旧穿着棉袄、棉裤,像旧书插图里的庄稼人。在衙门村,如果死个老人,比死个年轻人更让我难过。年轻人对生活还不习惯,死的时候轻松多了。可是,一个人活了八十年、九十年,对生活已经烂熟,突然两腿一瞪,走了。这怎么受得了?
房东老爷子哈哈大笑,将我引为知己。老房东的墙上,挂一排各式猎枪,棚顶蜘蛛网颤悠悠垂下,又忽悠悠缩回去。蜘蛛结网几十年了,老人不准任何人碰它。蜘蛛精摆的是阴阳八卦,它盘踞在挂心,占卜着祸福吉凶,世事沧桑。
有个故事。老爷子带人砍伐树木,那是棵树霸。压得周围的树长不起来,活不成。树霸的根被砍断,还不倒,活成精了。伐树的汉子们唬得变色!老人猛然醒悟:你伤害了它,它恨,它要报仇!老人脱下布褂,朝山坡下忽悠一甩,树霸误以为是人,顺势扑下去,轰隆倒地了。
八位杠夫抬起巨大的原木,往木工作坊送。打头的吆喝:
齐步走呀!
众人和:嘿!
杠夫们奇怪,咋这般死沉,别扭?左边四位杠夫用右肩扛,右膀叫大肩;右边四位杠夫搁左肩扛,左膀叫小肩。迈左腿都迈左腿,抬右腿都抬右腿。谁迈错一步,被拽得一个趔趄,木头一扑楞,能把对面的杠夫的脑袋扑拉成血葫芦。一步不敢差!
一个年轻的扛夫小肩塌软了,小脸蜡黄,气喘嘘嘘,脚软得跟不上。打头的扛夫感觉出来,急得满头大汗,牙咬得咯蹦蹦响,却不敢嚷不敢骂,怕伙计慌了手脚,更糟!
老爷子扑上去,拖住伙计的杠头,挺起腰杆,瞬间,几十年前的力气重新回到了身体内。老人打胸腔深处吼出一身声:
迈左褪呀!
扛夫们得救似地叫出来!
我心中充满敬畏,跟随老爷子,背起猎枪,在山里转悠。一只鹰在天上盘旋,黑压压翅膀遮没阳光,羽肋白骨分外清晰。鹰影落在地上,像一只蝙蝠。老人皮肉皴皱,硬得像穿山甲。老人的影子在地上籁籁爬,怎么也撵不上那只“蝙蝠”。老人跟我叨咕:“野物不挡道。就甭开枪。”
我说:“咋?”
老爷子说:“你养儿育女,人家也生儿养女,各过各的日子。”
我笑了。
老爷子说:“其实,人和野物的日子,是连在一起的。“
我望着老爷子,说不出的动情。我把老爷子当做自己的亲人,把衙门村当做第二故乡。老人深沉地一笑,说:什么叫家乡?你在这里生活,不管你呆过多长时间,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出生,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有亲属,不能叫家乡;你有亲人埋在这里,这才是你的家乡你才能刻骨铭心地掂念它!
1.文中“志异”的具体内容有
2.“我对衙门村的老人,满怀敬畏”是因为
“我望着老爷子,说不出的动情。”是因为
3.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表现出了
4.老人为什么不准任何人碰蜘蛛网?
5.老爷子认为什么样才是家乡?你是怎样理解的?
6.怎么理解文中划线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