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
|
94% |
| 秦汉 |
117(全国) |
1048.35 |
5.72 |
|
|
94% |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
1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 隋唐 |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
1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懼(惧)。司马迁继承春秋学传统,作《史记》,是为中国史学的起源。从《春秋》、《史记》以来,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
| A.考据、求真 | B.求真、鉴戒 |
| C.鉴戒、陶冶 | D.陶冶、考据 |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 A.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
| 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
| C.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
| D.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
20世纪50年代,著名话剧《茶馆》与《等待戈多》的上演均引起轰动,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属于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 |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
| C.描写了社会历史的演变 | D.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
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而提出的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 B.“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 C.“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 D.“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 A |
1977年,我国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
科教兴国战略正式实施 |
| B |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
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
| C |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
世界性饥饿问题得以解决 |
| D |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
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