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
|
94% |
| 秦汉 |
117(全国) |
1048.35 |
5.72 |
|
|
94% |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
1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 隋唐 |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
1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20世纪初,一些学校的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
|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
| C.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
| D.新文化运动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 |
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 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
| C.引人的国家来滋相对单一 | 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
我们经常会听到讲自己或某个人是跑龙套的。“龙套”在早期京剧中指的是
| A.一种角色的行为 |
| B.京剧的一支小流派 |
| C.一种用于和声的唱腔 |
| D.一批专门给人化装或后台服务的人 |
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衡,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索,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 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 | 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 |
| 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 | D.使儒学的地位达到了顶峰 |
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
|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
|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
|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