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冶炼冰铜(mCu2O·nFeS)可得到粗铜,再以粗铜为原料制备硫酸铜晶体。
完成下列填空:
(1)气体A中的大气污染物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填序号)吸收。
a. 浓H2SO4 b. 浓HNO3 c. NaOH溶液 d. 氨水
(2)用稀H2SO4 浸泡熔渣B,取少量所得溶液,滴加 (填物质名称)溶液后呈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Fe3+,检验溶液中还存在Fe2+的方法是 (注明试剂、现象)。
|
实验室可用图的装置完成泡铜冶炼粗铜的反应。
某化学兴趣小组拟采用下图装置甲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并用电解产生的H2还原CuO粉末来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Ar(Cu),同时检验氯气的氧化性,图中夹持和加热仪器已略去。
(1)写出装置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为完成上述实验,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连,b连(填写连接的字母)。
(3)装置乙中第一个广口瓶内的溶液不能是()
A.淀粉碘化钾溶液 | B.NaOH溶液 |
C.FeCl2与KSCN混合溶液 | D.Na2SO3溶液 |
(4)在对硬质玻璃管里的氧化铜粉末加热前,需进行的操作为。
(5)装置丙中广口瓶内盛放的试剂为,作用是。
(6)为了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得丙装置反应前后如下数据:样品质量为m1g、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质量为m2g、反应前后U型管及其中固体质量差为m3g、反应前后洗气瓶及其中液体质量差为m4g。
①请选择理论上误差最小的一组数据计算Ar(Cu),Ar(Cu)=。
②如果选用其他组数据进行计算,会导致Ar(Cu)(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理由是。
用如图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以下问题:
(1)饱和碳酸钠溶液除了吸收乙醇外的作用
(2)若选用含18O的乙醇,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生成乙酸乙酯的密度水(填“大于”或“小于”)
(4)导气管能否插入液面以下(填“能”或“否”)
(5)若反应温度维持1400C左右时副反应产生的主要有机物是(结构简式)
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等问题可以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中得到一些认识,其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现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从该实验现象中可以认识到实验过程中的催化剂(填“参加”或“不参加”)化学反应。当装置丙中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乙醇的氧化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③乙、丁两个水浴装置的作用不同,乙中的作用是。
④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试管a中能收集到的液体物质中可能含有。
(Ⅰ)已知常温下苯酚微溶于水,溶解度为8.2g/100g水,其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0.8mol/L。为了探究苯酚和乙醇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甲:向两只试管中,分别注入0.8mol/L的乙醇和苯酚溶液3mL,各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反应产生H2的速率。
乙:在两只试管中,分别放入1 g乙醇和苯酚晶体,各注入3mL蒸馏水,振荡,得到乙醇溶液和苯酚浊液,再向两试管中逐滴加入5mol/L的NaOH溶液,观察其中的变化。
(1)苯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对于甲、乙两个实验方案,他们能否达到实验目的?理由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在分析甲、乙两同学实验方案的基础上,丙同学进行了下列对比实验:
在两只试管中,分别放入2 g无水乙醇和苯酚晶体,用约60℃的水浴加热,待苯酚熔成液态后,再向两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金属钠。在乙醇中,钠块能与乙醇反应产生气体,约3min后钠块消失,溶液保持澄清;在苯酚中,钠块表面有少量气泡,约
2min后出现少量白色悬浮物,10min后白色悬浮物充满苯酚熔融液,振荡后发现钠块尚未完全消失。
(2)丙同学的实验表明,苯酚熔融液与钠的反应速率不如无水乙醇的快,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苯酚熔融液和无水乙醇与钠反应的有关事实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判断分子里羟基上氢原子哪个更活泼的依据。
(3)请你设计一个探究苯酚和乙醇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活泼性的实验方案(可供选择的药品和仪器:乙醇、苯酚、蒸馏水、苯、钠、精确测
定溶液pH的仪器—pH计)
某高二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
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1)实验①、⑤中Al电极的作用是否相同(填“是”或“否”);
(2)请在方框内画出实验③的原电池装置图,标出正、负极。
(3)实验②中电流计指针偏向电极(填“Al”或“Cu”),Cu电极反应式为;
(4)实验④中铝为极(填“正”或“负”),其电极反应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