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甲午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慈禧太后、奕、李鸿章)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他们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高是基于
A.中国综合国力比日本差 |
B.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破坏了世界和平 |
C.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长期实行友好政策 |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 |
据说罗马城内有个“圣梯”,凡人攀爬一番,就可赦罪。路德爬到中间便退了下来,人问其故,他答道:“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不在于表面礼仪”。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路德认为人得救与否不能靠善功、圣礼 |
B.路德认为人得救与否关键在“人”本身而不在“神” |
C.路德认为攀爬圣梯是表面礼仪,应到教堂找神父忏悔才能得救 |
D.“信仰得救”是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
伏尔泰在《礼俗论》谈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新的精神世界”是指:
A.法家的法治思想 | B.道家的无为思想 |
C.儒家的仁政思想 | D.墨家的非攻思想 |
士人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有关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治国济世主张搭建了舞台 |
B.“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魏晋时期士人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 |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封闭和保守的意识 |
D.“学而优则仕”体现了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政治选择 |
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 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 |
C.主张削弱君权 | D.体现近代民权思想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在这个时期(明清),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