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你打了,打伤了,打死了,有关部门要罚你款,你给不给?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嘛?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搂紧了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人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你山旺算个甚么东西。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三段对狼山多个“没有”“更没有”“一直没有”的反复渲染,侧面反映了外部世界对这座山的长期漠视,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这篇小说虽不讲究叙事手法,但统观全篇如同从现实中撷取的一个鲜活片断;第四段巧设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C.本文借寓言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性:先明狼绝迹,再闻狼现身,继说狼新闻,尾说狼确有,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语言平易朴实,同时又善用谐音来增强语文章讽刺意味。如“赵宇纶”与“造舆论”谐音,“山旺”与“狼山兴旺”的“山旺”谐音。

E.因为有了狼,狼山经济就有了新的增长点,某些政府官员就有了政绩,所以尽管“狼山有狼”的疑点很多,也不允许人去追究。
请从文中找出策划者设计了哪些内容来让人们相信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中秋的晚上,听到山上传来救命的呼喊,为什么没有人上山去救?结合原文说明原因。
“狼来了”这一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从情节、寓意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一篇小说,回答相关问题
审丑
(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无定一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们年轻那时候,媳妇们都得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还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找给我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一个顶信仰 “审丑”原则的学生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都刊出了这个“审丑”创举——局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轻捷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男主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唉,咱家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包了饺子,三鲜馅儿,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的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叩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你爷爷!”“我哪儿的爷爷?他老脸不要,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一清亮一浑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个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煮过了,成菜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再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搞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18分)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
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竞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节选自2012年《诗歌美学》第1期,有删改)
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朝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
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反对“雄浑”“劲健”等风格。
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

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兮辞》)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神韵说”的提出就是如此。
B.在诗歌创作主张上,王士祯和严羽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主张含蓄蕴藉的创作风格。
C.“神韵说”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在清代前期的诗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一一种创作理论。
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主旨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竞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节选自2012年《诗歌美学》第1期,有删改)
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朝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
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反对“雄浑”“劲健”等风格。
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

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兮辞》)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神韵说”的提出就是如此。
B.在诗歌创作主张上,王士祯和严羽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主张含蓄蕴藉的创作风格。
C.“神韵说”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在清代前期的诗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一一种创作理论。
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主旨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以简驭繁
沈致远
①围棋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流行,逐渐流传到东亚诸国,成为东方文化之构成部分。
②围棋之特征:规则最简单,变化最繁复。可与象棋作一比较,象棋有七种不同棋子,计及对弈双方共十四种,而围棋只有黑子白子两种。象棋七种不同棋子走法规则各异,围棋子“众生平等”,弈棋规则可归结为一句话“被围住的子拿掉”。相比之下,两者规则之简繁立见。象棋之棋局变化固然繁复,较之围棋则小巫见大巫。实际上,围棋是所有棋种中棋局变化最繁复的。1996年IBM的“深蓝”电脑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全世界有几百位顶尖电脑专家研究下围棋的程序,至今仍无法让电脑胜过有段位的围棋选手,遑论冠军。
③电脑对付不了围棋,原因在于运作方式。电脑仗其巨大容量和速度,效法“竭泽而渔”,考虑所有走法以评估棋局。国际象棋的棋盘有8×8=64个格子,布下棋子后还剩32空格,所有走法总数虽然很多,电脑尚能对付。现行围棋盘则共有19×19=361个位置。围棋高手一般在心中评估20步棋后才决定落子,20步棋所有走法总数大致相当于地球所包含原子之总数!“泽”变为“汪洋大海”,难怪电脑对付不了。围棋高手是怎么对付呢?他们“见鱼才撒网”,靠的是知己知彼自主判断,只评估20步棋双方之可能走法以决定最优对策。此法不能保证每局必胜,经验丰富之围棋高手可常胜。舍繁就简,人脑比电脑聪明。电脑为何不向围棋高手学习?电脑缺乏自我意识,无法进行自主判断。
综上所述,围棋之哲理可归结为“以简驭繁”:以简单规则驾驭繁复的变化。棋局如是,万物皆同。以简驭繁可对科学思想提供启迪。
⑤生物学在19世纪前基本上是描述性的。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植物1095种。瑞典植物学家林耐的植物分类学包括成千上万种植物,再加上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学家穷毕生精力也难窥全豹,这是生物学之复杂性。英国出了一位达尔文,他乘“小猎犬号”周游世界,对所到各地的生物物种进行调查,回去后又考察了一些家养动物。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认为现有物种均由少数祖先逐步进化而来,揭示出千万种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论使生物学大为简化,以简驭繁初试身手!一百五十多年来,经过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现代进化论已发展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贡献最大的是摩尔根之基因论,以及沃生、克利克揭示出去氧核糖核酸(DNA)之双螺旋结构,将基因之物质载体落实到分子水平,发现生物之遗传密码均由A、C、G、T四个核苷酸“字母”拼写而成。所有物种千变万化无比复杂之形态性状,竟然可归结为四个“字母”之不同序列,以简驭繁大放异彩!
⑥达尔文等人可能并不了解围棋,他们从以简驭繁获得启迪源于万物皆同。
⑦科学家违反以简驭繁将付出沉重代价。弦论在“教主”威腾率领下,拥有千员猛将,发表万篇论文,经历两次革命,领万物之理一代风骚。遗憾的是,弦论既无与实验符合的理论结果,也提不出可供实验检验的预测。难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因曼批评弦论说:“你们提不出预测,只会找借口。”现实的空间只有左右、前后、上下3维,而弦论却基于多维空间,最初是25维,后来又改为9维,威腾再加1维为10维;究竟是几维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是多于3维。从3维到多维,这已是舍简就繁。弦论提不出可供实验检验的预测是因为有太多预测,令人无所适从。打个比方:一位名为“弦论”的考生扛着大麻袋去应试,名为“实验”的考官出一考题,他从麻袋中倒出无数纸片,对考官说:“答案全在这里,你自己挑选吧!”这样的人能被录取吗?弦论之症结在于:反以简驭繁之道而行之。
⑧引用爱因斯坦一段话作为结束语:“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的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不愧为大师,爱翁对以简驭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节选自《文汇报》2013.11.5)
第②段加点词“小巫见大巫”在文中的意思是
结合相关语段,简述第④段划线句的作用。
概括第⑤段的段意。
下列语句重新组后插入文中第⑥段的空格处。最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①规律肯定比现象简单,否则要它何用
②复杂现象遵守简单规律
③道理很简单
④科学家从千变万化之现象背后深入下去
⑤这就是以简驭繁
⑥发现其共同适用的规律

A.②,⑥。⑤。④,③: ①?
B.③:①?④,②,⑥。⑤。
C.③:④,⑥。①?②,⑤。
D.④,⑥。②,⑤。③: ①?

下列对“以简驭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明的棋手善于以简驭繁取得胜利。
B.最简单的规则蕴涵了最繁复的变化。
C.科学家的研究显示了以简驭繁的结果。
D.科学的进步往往体现了以简驭繁。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也有类比论证、引用论证,请结合文章任选两种论证方法加以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l2分)
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
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号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界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和几百年,并为之欣悦无比,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上文提到了但丁和莎士比亚,但丁的杰作有《,莎士比亚的杰作有《
上文画横线语句中的“金钥匙”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它的表达效果是?
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在全篇文章中不断地表明了这样一个意思:只有通过研读世界文学,并且不追求任何目的,才能获得真正的修养。
B.上面节选的这两段文字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C.作者把阅读分为两种类型来论述:一类是缺乏天赋的人(包括多数儿童)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类是少数人(少数儿童)成了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在书籍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
D.作者写自己重读《亲和力》的经历,是为了表明重读杰作常能带给我们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请任选一条下面的名家读书感言,简要谈谈你的认识(50字左右)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书是灯塔。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