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最适合作为这本专著的名称的是
A.《商帮的兴衰》 | B.《宋词与话本》 |
C.《坊墙倒塌以后》 | D.《广州“十三行”的兴衰》 |
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时间 |
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
产业工人 |
约10万人 |
约60万人 |
约200万人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D.五四运动的影响
经济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
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例的变化,这一变化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①表明土地改革基本完成②标志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废除
③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④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