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咸丰初,广西盗起,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林翼敦劝之,乃出。叙守长沙功,由知县擢同知直隶州。亮基移抚山东,宗棠归隐梓木洞。骆秉章至湖南,复以计劫之出佐军务,倚之如左右手。
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沈葆桢尼其议,诏曰:“宗棠以西事自任,国家何惜千万金。为拨款五百万,敕自借外国债五百万。”出塞凡二十月,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初议西事,主兴屯田,闻者迂之。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既入觐,赐紫禁城骑马,使内侍二人扶掖上殿,授军机大臣,兼值译署。国家承平久,武备弛不振,而海外诸国争言富强,虽中国屡平大难,彼犹私议以为脆弱也。及宗棠平帕夏,外国乃稍稍传说之。
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穆宗尝戒其褊衷。始未出,与国籓、林翼交,气陵二人出其上。中兴诸将帅,大率国籓所荐起,虽贵,皆尊事国籓。宗棠独与抗行,不少屈,趣舍时合时不合。国籓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宗棠锋颖凛凛向敌矣,士论以此益附之。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籓之盛。
论曰:“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徠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宗棠初出治军,胡林翼为书告湖南曰:“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以赡其私。”曾国籓见其所居幕小,为别制二幕贻之,其廉俭若此。初与国籓论事不洽,及闻其薨,乃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志益远矣。
(《清史稿》)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试礼部不第第:科举考中 |
B.由知县擢同知直隶州擢:提拔 |
C.宗棠锋颖凛凛向敌矣颖:聪明 |
D.及闻其薨薨:去世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尝以诸葛亮自比彼犹私议以为脆弱也 |
B.人目其狂也然后人服其老谋 |
C.大率国籓所荐起曾国籓见其所居幕小 |
D.宗棠独与抗行初与国籓论事不洽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左宗棠善于谋划的一项是( )
①亮基移抚山东,宗棠归隐梓木洞。
②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③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
④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
⑤廉不言贫,勤不言劳。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②③④ | D.①③⑤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宗棠很有才能,但中举后多次考进士都未成功;后因胡林翼游说巡抚湖南的张亮基,才得以走上仕途。 |
B.左宗棠刚开始西征时,担心各行省协助军饷不能按时到达,请求向外国做些借贷,沈葆桢反对这样做,不过皇上下诏同意他向外国借钱五百万。 |
C.当时朝廷各将帅,大多数是曾国藩举荐的,他们也都对他很尊敬。左宗棠是唯一与曾国藩抗衡的,一点也不退让,两人的志趣也完全不同。 |
D.左宗棠功勋卓著,品行也有过人之处,清廉勤政,爱护百姓,每攻克一座城池,都要将俘虏放回家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3分)
译文:
(2) 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籓之盛。
译文:
(3) 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嵇先生鑘[明]张大复
①庆符令嵇先生鑘,清强有守。
②初试如皋,以盐使者牒,掣监仪真。故事:掣者至,燕饮月余,箧肥乃去,则藉手报使者。先生往还才六日,徒手归报。御史面誉之,心衔之矣。
③遂改知安乡。人或尤之,先生曰:“吾少贫。吾母以缝纫衣我。挟策诣熟,线溪①新故属也。后婚,当亲迎。念所著履故敝,假他鲜履著之。吾父见,让曰:‘若耻履敝,吾耻耻敝履者。’遽解去,蹑故履往。吾失欢上官以归,故履尚在也。”
④嗟夫!世固有为令抗御史者,自遂其性为务,至有上官所不能堪。直名高耳!嵇先生不易其志,抗御史之所不言,人莫闻知。故足重也。后补庆符,年五十七,诡引年律②以老。
⑤陶会稽曰:“先生尝云‘令威威所事也。监司部刺史,持法诇③刺以威我,故威吾所威者。五达之市,三户之校,心评口誓,其为监司部刺史多乎哉!令谨事吾民,不胜事也,其曷敢不威?’予读其言凛凛矣!”
⑥再补庆符,行诣京口,舟几覆。有巨艘拯之。其人曰:“如皋令君耶?”以其徒拜樯下。曰:“德公无以报,天乃假此手于此!”
⑦斯非自威之取效也哉?
【注】①线溪:针脚。②年律:年岁。③诇:侦察、刺探。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故事:掣至者,燕饮月余()(2)线溪新故属也()
(3)直名高耳()(4)行诣京口()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盐使者牒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
B.箧肥乃去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
C.有巨艘拯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D.世固有为令抗御史者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耻履敝,吾耻耻敝履者
(2)德公无以报,天乃假此手于此根据文意,“刺史之威”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自威”源于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嵇先生的形象,请择其一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备:防备 |
B.赵王让李牧让:指使 |
C.王必用臣必:一定要 |
D.悉勒习战勒:统率、组织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②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③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④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⑤牧杜门不出⑥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②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明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
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9分,每小题3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其动而掣之掣:拉 |
B.其始之就试有司也就:到,前往 |
C.其得鱼与午前比比:比较 |
D.蚤食后出门蚤:通“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②拔剑撞而破之 |
B.①吾将唯鱼之求②蚓无爪牙之利 |
C.①乃收竿持鱼以归。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D.①而无他钓焉,其可哉②其皆出于此乎?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
B.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
C.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
D.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
②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
③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黔中儿(清)曾衍东
江国瑞,黔之威宁州人,家贫业屦。娶妻张氏,三乳而举五子,不十年皆龆龀。一人屦,遂为八口累,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倮焉。终日饮粥糜,且不重食。继而妻病瘵死,遂鳏。父兮兼母职,更难以堪。长次曰万清、永清,三四曰长清、庆清,五曰福清。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日出东,则列其子皆墙西;日转西,则移其子于墙东。呱呱杂沓,几不可耐,亦无如何。馀暇犹织屦。
万清年十五而伟,永清亦如之,遂樵于山。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屦,如是江稍裕。三年而长清亦峥嵘起,亦能樵。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可易贯钱斗粟。江室中有大布之衣,干糇之粟,自今日始。
城西坪忽有虎患,官捕不能得,断樵路。万清乃谓永清曰:“兄会须格杀此獠,恐其猛,弟当助一臂力。”永即应。万往,而长、庆亦欲与俱,兄诃之返,乃阴随之。万、永至,俟于嵎。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于时虎不得奋,相视而雄。忽长、庆猝至,左右各捉一虎蹄扭之。虎怒而起,众复按,虎仆,以虎口置地上揉捺之。虎大怒,腾而奔。众方欲逐,虎颔下忽贯一矢,大吼如雷,声震陵谷,跃入危崖而毙。但闻树杪一儿呼曰:“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乃知其为五弟福清也。
会川苗骚扰,威镇剿捕,万清兄弟皆入伍。万清首登苗寨,破其碉,得其首级九颗,悬之腰间而返。威镇曰:“好男儿!”擢为裨将。请于上,迁参戎,褒赐有差。其昆弟四人,累立军功,皆官守御。每出战,五人蝉联而入,势若长蛇,而福之药机,犹百发百中。今国瑞年七十,健饭,五子迎养于官,终日憨憨笑,以为少年时所念不到有今日也。
(选自《小豆棚》卷十三“杂技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易贯钱斗粟 易:交换 |
B.乃阴随之 阴:暗中,偷偷地 |
C.俟于嵎 俟:躲藏 |
D.会川苗骚扰会:恰巧,适逢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部表明黔中儿是“好男儿”的一组是( )
①呱呱杂沓,几不可耐 ②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③众复按,虎仆
④虎颔下忽贯一矢⑤万清首登苗寨,破其碉,得其首级九颗⑥江国瑞,黔之威宁州人,家贫业屦
A.①③⑤ | B.①②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
B.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
C.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
D.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
译文:
⑵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屦,如是江稍裕。
译文:
⑶兄会须格杀此獠,恐其猛,弟当助一臂力。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默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卒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酋相目以退。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穷:穷究,彻查 |
B.卒以马病,不能穷追病:生病 |
C.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徇:示众 |
D.事集,万世和好集:成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均之二策,宁许以负奏曲 |
B.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C.请于大将军马尔塞不拘于时,学于余 |
D.诸酋相目以退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傅鼐为人刚直的一项是()
①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②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③用兵数年,所言验④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
⑤公愤激,自率所部出⑥辄迎拒曰:“王误矣!”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①②⑥ | D.③④⑥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译文:
(2)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
译文:
(3)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