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小立在家洗衣服时,发现一瓶刚过期的漂白液,对漂白液的漂白原理和该漂白液是否还有漂白作用产生了疑问。于是将其带到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一起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
①制取漂白液的原理:Cl2+2NaOH=NaClO+NaCl+H2O,起有效成分是NaClO;
②漂白液的漂白原理:
NaClO在空气中很快发生反应:2NaClO+H2O+CO2=Na2CO3+2HClO
生成的HClO能使有色布条(含有机色素)褪色;
③HClO不稳定,易分解,分解后丧失漂白作用。
【提出问题】刚过期的漂白液是否失效?
【实验探究】该小组的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该漂白液与烧杯中,       
                     
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

 
小组同学对失效后漂白液的主要成分很感兴趣,纷纷提出猜想并作进一步探究。
【提出猜想】小立猜想有:NaCL
小英猜想有:NaCl、Na2CO3
小洁猜想有:NaCl、Na2CO3、NaOH
【设计方案】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用足量的稀盐酸就可以验证         的猜想成立。
为验证另两位同学的猜想,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现象
实验目的或预期结论
步骤①;取少量该漂白液于试管中,加
                ,静置,观察
产生白色沉淀
目的:                 
步骤②: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
                    ,观察
                  
结论:                  猜想成立;否则,另一位同学猜想成立。

最后,他们综合小组同学的设计,经实验得出了结论。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图Ⅰ是小明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刚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⑴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⑵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⑶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②
⑷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只答一点即可):  

实验室里某小组正在探究一个问题。根据设计方案,小英向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她又用滴管连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他们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填Ⅰ或Ⅱ)
Ⅰ.酚酞溶液遇酸、碱溶液能显示不同颜色吗?Ⅱ.酸和碱溶液能发生反应吗?
(2)大家对小英得到的无色溶液继续探究。小斌认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小亮认为溶质有两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根据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后,一致认为小亮的观点是正确的。请你补填下表的空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取少许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石蕊试液。
溶液显红色

小亮的观点正确。
方案二:取少许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甲乙两同学学完质量守恒定律后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甲同学取一支蜡烛粘在一小块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和蜡烛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过一会观察到天平指针_______(向左偏、向右偏)因此他得出结论:蜡烛燃烧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乙同学对甲同学的实验思考后,进行了改进,他将蜡烛放于一密闭、干燥、透明的玻璃容器中,放于天平上调节平衡,并设法点燃蜡烛,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天平仍然平衡,他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甲同学得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乙同学从实验上证实蜡烛燃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并且还从微观角度进行了解释,他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通过仔细观察。还观察到了一个明显的现象_______________,他根据该现象得出蜡烛的组成中含有氢元素;该同学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最后还得出蜡烛的组成中还一定含碳元素。他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他得出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碳、氢元素结论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同学实验时,观察到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请你举出生活中应用该原理灭火的一个具体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

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炼铁的相关内容时,对炼铁时还原剂的选择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单质碳也具有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为什么工业上不用焦炭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铁矿石?
【猜想与假设】焦炭和铁矿石都是固体,接触面积小,反应不易完全。
【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
①称取两份相同质量的氧化铁粉末。一份与足量的碳粉均匀混合放入下图装置A的试管中;另一份放入下图装置B的玻璃管中。
②装置A和B两组实验同时开始进行。在装置B的反应中,实验开始前应先(选填“通CO”或“加热”); 实验结束后应继续通入CO直至冷却至室温,其原因是

【实验现象】当装置B的玻璃管中固体完全由时(选填“红色变为黑色”或“黑色变为红色”),装置A的试管中仍有
【解释与结论】焦炭和铁矿石都是固体,接触面积小,反应确实不易完全,这可能是工业上不用焦炭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铁矿石的一个原因。
【交流与反思】经过查阅资料和讨论,该小组同学发现除了上述原因外,工业上不用焦炭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铁矿石还有一些其它原因,试写出其中的一个:
【完善实验】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甲同学认为在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中可能还会有CO产生。为了证明碳还原氧化铁所得的气体中含有CO和CO2,将该气体通过下图的检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选填字母,装置可重复使用)。经过检验,证实碳还原氧化铁所得的气体中确实含有CO和CO2,因此装置A的不足之处是

下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尾气不外逸等优点。

⑴ 若滴管甲中吸有浓氨水,滴管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主要说明分子具有的什么性质。

⑵ 若滴管甲中吸有水,滴管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盛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依次将甲、乙中的液体滴入烧杯①、②中,可观察的现象是什么?
⑶ 若滴管甲中的液体是水,且挤出后观察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则烧杯中的固体可能是什么物质?;若该现象是由发生化合反应而引起的,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