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志不得人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条件)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这段话包含的理念是
A.无为而治 | B.存天理,灭人欲 | C.知行合一 | D.致良知 |
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
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
D.积极回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逼 |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消耗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A.准备作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 |
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
C.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
D.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B.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
C.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
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有众多的革命老区,这些地区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事件中,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的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北伐战争③工农红军长征④淞沪会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