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三: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四: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958年 |
1968年 |
1978年 |
1988年 |
1998年 |
2008年 |
7.98(请客) |
3.6 |
3.07 |
15.22 |
90.9 |
268.95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为奴隶。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请回答:
(1)以上法律条文能否真正限制贵族的特权? 为什么?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十二铜表法》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2)该特点存在着怎样的弊端?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军机处有何特点?有何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过程中的两对矛盾是什么?
(2)以唐朝和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中央矛盾的?
(3)该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何积极影响?又有何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