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面贵俗功。此其大敞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睦》《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主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基垒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勘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一,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序:记述
B.所以遇极刑之咎也咎:过失
C.此其所蔽也蔽:短处
D.质而不俚俚:鄙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斯以勤矣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C.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不拘于时,学于余
D.既明且哲,能保其身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班彪看来,《史记》存在严重的问题,司马迁受极刑乃咎由自取。
B.“诚令”三句,是班彪惋惜司马迁未能用“圣”的观点写<史记》。
C.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评价基本相同,他们认为《史记》欠缺的要害为“是非颇缪于圣人”。
D.班固所见刘向、扬雄以来对《史记》的评价,并发表己见,但并未为此后的史学批评立下准则。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B.以迁之博物治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C.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D.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乏伦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译文:                                                                                  
(2)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
译文:                                                                                    
(3)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而读之        发:启封,打开。
B.及定而视焉少:稍微。
C.然而惠然临见:看见。
D.难而可喜工:精巧。

全都表现了欧阳修关于“为文之道”深刻观点的一组是 (  )(3分)
①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 ②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③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④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⑤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C.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②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孟子·离娄上》)
④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孟子·离娄下》)
【注】①讱:言语迟钝。②无责:不值得责备。③实:结果。
对于“言”,孔子和孟子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
孟子为何重视“言”?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游爱莲亭记
[清]邱兢
之北郭有水滢然,曰萧湖。湖之北,舍舟步行,不五六里,曰后湖。湖与运河止一堤,南始伏龙洞,北抵钵池山,东绕盐河一带,周环约十数里,淮之胜境也。余生长于淮,未获一至其地。
癸巳秋七月,溽暑初伏,凉风暂起,买舟于菰蒲曲之港口。菰蒲曲者,水南程先生别业,切近伏龙洞者也。舟行数十弓,左转石桥,云景波光,千顷一碧。济南大明湖、杭州西子湖,向之叹为澄涵沱澹者,仿佛遇之。于是载沉载浮,与波上下,推篷四望,旷然神怡。钓艇横烟,遥歌断续,菱汊也;蔬篱茅茨,数家掩映,蒲洲也;禅林道院,隐隐丛丛,柳湾也;绿树红桥,蔼蔼宛宛,爱莲亭也。亭四面皆种莲花,故因以名,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阎省庵题联句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盖实景也,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登舟遥望焉,以为即之甚易,乃度渔梁,穿荻港,沿荇田,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亭后为般若寺,僧闻客至,出迎,坐于清风阁,饷以雪藕。解衣盘桓,俯仰流连,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不禁喟然叹曰:“物之乐其乐也,如是乎?殆移我情矣!”
久之,扣舷沿旧路而返,偕游者曰:“湖之胜在爱莲亭,钵山之胜在景慧寺,由亭诣寺,一苇航之耳,盍回舟为薄暮游?”舟子曰:“时不及矣!”遂止。
嗟夫!世之鹿鹿尘途者,其于某水某邱,虽在故都,至老不能识焉,况侈宇宙之大观乎?然则余今之获游于此,亦非偶然,故不可以不记。
(选自《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注】①郡:指淮安。②弓:古代计量单位,六尺为一弓(一说八尺)。③渔梁:筑堰围水捕鱼的一种设施。④鹿鹿:即“碌碌”。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与运河止一堤间:间隔
B.登舟遥望焉甫:刚刚
C.坐于清风阁延:邀请
D.一苇航之耳直:遇到

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船上所见之景的一组是
①溽暑初伏,凉风暂起
②蔬篱茅茨,数家掩映
③禅林道院,隐隐丛丛
④绿树红桥,蔼蔼宛宛
⑤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
⑥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莲亭是一处美景,位于萧湖之北的后湖,因亭的四周都种莲花而得名。
B.后湖澄澈浩渺,堪比大明湖和西子湖,却少有人至,可见世人重名轻实。
C.作者在描写优美湖光山色之后,告诫世人不要因为忙于俗务而错失美景。
D.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作者一行游览途中的多个景点描绘了出来。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
译:

(2)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速:招致
C.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欲无厌杳不知其所
B.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秦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

醒。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②。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葫芦。②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谓世世代代以漂洗棉絮为业。洴澼,在水上漂洗。絖,古“纩”字,即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小大之也辩:同“辨”,分辨,分别
B.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劝说
C.客得之,以吴王说:劝说,说服
D.不斤斧,物无害者夭:摧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中于机辟,死罔罟
B.剖之为瓢垣墙周庭,当南日
C.我树之成实五石渔父莞尔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药者是臣尽节于陛下日长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B.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其实都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C.宋荣子能置世人的毁誉与诽谤于度外,列子能御风而行,庄子认为他们已达到了一种逍遥的境界,即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状态。
D.惠子用“大瓠之种”和“大树樗”的事例,都是为了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则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夫 嫠 牛 其 大 若 垂 天 之 云 此 能 为 大 矣 而 不 能 执 鼠 今 子 有 大 树 患 其 无 用 何 不 树 之 于 无 何 有 之 乡 广 莫 之 野 彷 徨 乎 无 为 其 侧 逍 遥 乎 寝 卧 其 下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3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