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
下列对文言文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与《论语》相似。 |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而文中则是官名的总称。 |
D.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芝草。 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
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
B.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
C.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
D.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
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是对他们无能生动表现。 |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学习能修身养性,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
D.作者论述以自身读书为例。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启示人们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释: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释:交换 |
C.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释:改正 |
D.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释:继而 |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饭疏食饮水释:动词,吃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释:聪明、明智
C.小人之过也必文释:掩饰
D.吾与点也释:和,连词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牺牲既成释: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
B贤贤易色释:动词,表示尊敬、恭敬
C见其二子焉释:看见
D自伐者无功释:夸赞炫耀
沈同(1)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2)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3),何为劝之哉?”
【注释】(1)沈同:齐大臣。(2)子哙:燕国国君,名哙,前 320—前 318 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厉行政治改革,并于前 318 年让位于相国子之,不久爆发内乱,齐国乘机攻占燕国,他与子之均被杀。此处所说“不得与人燕”,即指其让位之事而言。(3)以燕伐燕:朱熹《集注》云:“言齐无道与燕无异,如以燕伐燕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哙不得与人燕与:给
B.或问曰或:有的人
C.劝齐伐燕,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D.孰可以杀之孰:为什么
2.以下各项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A.有购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B.居则曰:“不吾知也!”
C.他人之贤者,丘陵也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对齐国讨伐燕国的态度很明显: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去讨伐的。
B.在本文中,孟子认为,燕国能不能被讨伐,其衡估准则应该是和民众的利害、爱憎相一致的。
C.孟子认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的政措,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D.在最后一段中,孟子巧妙地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译文:
申徒嘉,兀者(被砍掉一只脚的人)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①。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②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③,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子产曰:“子即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④,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⑤!”《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注释】①郑子产:郑国的大政治家。伯昏无人:假托的人名。②执政:子产曾是郑国执政大臣,故有此说。③大者:这里指广博精深的见识。④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善射者。彀(gòu):张满弓弩。“彀中”指弓箭射程范围之内,喻指人们生活的社会范围。⑤乃:仍。称: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师:学习
B.子而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后:看不起
C.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状:陈述
D.而适先生之所适:适合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子产性格的一组是()
①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②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③子即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④子无乃称⑤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兀者申徒嘉与执政子产同窗共师,子产却以势傲人,不屑与申徒嘉同出共止。子产以社会地位衡量人的价值,因而“索人于形骸之外”,把申徒嘉“齐执政”的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
B.申徒嘉身上则洋溢着一种“等贵贱”的精神,他以“德”取人,因而“游于形骸之内”,彻底挣脱了社会上本末倒置的价值观的拘束。
C.申徒嘉为捍卫自我的尊严,针锋相对,据理反驳,最后终于使子产改变了态度。
D.在本文中,儒、道两家的价值观发生了碰撞,在二人激烈的言辞交锋中,刻画了申徒嘉外貌奇丑,品行高洁的形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译文:
(2)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