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人们的民主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
| A.重视商业的作用 | B.提倡重农抑商 | C.重视农业的作用 | D.提倡农商并重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郡国并行制 | D.行省制 |
阅读下列表格: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
| B.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 |
| C.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
| D.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 |
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
|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这反映当时()
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②区域分工明确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④生产社会化明显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