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分别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这一工程又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列宁说:“《凡尔赛和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请回答:
(1)巴黎和会的性质是什么?《凡尔赛和约》中最能够体现会议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2)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什么条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两次会议中,都起操纵作用的国家有哪些?
(3)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分别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什么地方的统治秩序?
(4)两次会议确立了怎样的世界体系?如何评价这一体系?
战争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设立了与战争相关的纪念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苏联将5月9日定为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庆祝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1)材料中的“纪念日”是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12月7日为“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以勿忘国耻,纪念死伤将士。
(2)材料中“纪念日”的设立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对战局有何影响?
材料三: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期间,110万人在这里遭纳粹屠杀。2005年,第60届联大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以此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罪行。
(3)依据材料指出联合国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的目的是什么?
(4)上述纪念日的设立反映了当今世界对战争持怎样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说出图一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最终形成了一战后怎样的世界新秩序?
(2)图二中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它与轴心国斗争的最终结局如何?二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3)对比图二、三,指出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苏东剧变后,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如何?
(4)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各国应如何顺应这一主题?
参观威斯敏斯特教堂,就好像重读了一遍英国历史,以下人物长眠于此:克伦威尔、牛顿、达尔文、丘吉尔。结合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1)克伦威尔的遗体被一位复辟君主下令掘开移除。这位君主是谁?克伦威尔因何事遭他如此痛恨?英国最终确立了何种政体?
(2)牛顿对近代自然科学影响最大的理论是什么?他在科学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3)达尔文的墓志铭写着:“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虽然并不完全。”这是指达尔文提出的哪一理论?这一理论有何意义?
(4)丘吉尔安葬于此源于他在哪次战争中的领导作用?1945年他参加了哪一次国际会为尽快打败法西斯奠定了条件,写出此会议作出的重大决定。(一点即可)
(5)你认为把这些名人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中期,日本国内的改革派发动了宫廷政变,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了一场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材料二大约150年前,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日本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以武力推翻了幕府统治。不久,天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使日冬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但后来日本却走上了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邪路。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这是日本历史上的那一次变革?其变革的前提是什么?这次改革对日本社会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中这次变革有何局限性?列举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名称。
(4)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