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他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钉子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
(1)小明把易拉罐正对着点燃的蜡烛(如右图所示),则在半透明纸上会看到蜡烛的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这现象可用光的_________________知识解释.
(2)小明实验时发现小孔成像的大小会变化,于是他设计实验探究小孔所成像的大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所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物体的高度以及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于是他用同一支蜡烛实验,且保持蜡烛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在多次改变小孔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时,他测出了像的高度(见下表).
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s/cm |
2.0 |
4.0 |
6.0 |
8.0 |
10.0 |
像的高度h/cm |
1.0 |
2.0 |
3.0 |
4.0 |
5.0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_________。请你根据有关结论判断:当半透明纸距小孔13 cm时,像的高度是________cm.
(3)通过实验,小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后很高兴.但他又想,像的大小会不会跟蜡烛离小孔的距离有关呢?在设计这个实验时小明应注意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
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 的实像;(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用一块玻璃板、两支同样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进行实验,如图所示.点燃玻璃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这个实验中:
(1)实验时应将玻璃板放在水平桌面上.
(2)刻度尺的作用是.
(3)选用两支同样的蜡烛是为了.
(4)如果把玻璃板换成一般的不透光的平面镜,(选填“能”或“不能”)顺利完成实验.
(5)在寻找像的位置时,发现出现两个重叠且模糊的像,原因是.
(6)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置一个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出现蜡烛A的像,这说明蜡烛成的是像.
如图甲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1)实验中,白屏上形成的彩色光带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是;B的外侧应该是,该光最显著的特性是;
(2)从实验看出,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偏折的(选填“顶角”或“底边”);这一规律可以用来类比说明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如图乙所示,如果分别用红光和蓝光以平行于主轴的方向照射凸透镜,之后它们的光路会略有差异,图中通过b点的光线是光(选填“红”或“蓝”).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水的温度/℃ |
90 |
92 |
94 |
98 |
98 |
98 |
98 |
98 |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3)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下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问题。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A.变大 | B.变小 | C.不变 | D.无法判断 |
(3)如图所示,已知S1=0.2米,S2=0.89米,液晶显示屏上显示:2.00,则此时声速约为_____________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