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1-14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2分)
①请广于君(    )  ②岂五百里哉(  )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④寡人矣  ()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译文: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  
理解并填空
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  ”要求。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列举了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
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3分)
安陵君: 秦王:唐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宽恕。
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A.吾祖死 B.积今六十岁矣
C.每假借藏书之家 D.苛政猛虎也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桓公自莒于齐反:②君若宥之若:
③请之生:鲍叔之言如:
翻译下列句子。
(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
(3)登东山而小鲁()(4)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论语》中“博学而笃志”告诉我们要广泛学习,志向坚定。《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则暗示我们
《论语》《孟子》两部著作语言非常经典,很多成语亦源自其中,请从所提供的文段中各写一个成语。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出自《孟子》中的成语: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和孟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所提供的材料中任选一句,谈谈对你的启发。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14 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诎右臂支船③令怪之
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左臂挂念珠倚之 B.献之县令
C.踉跄逐之 D.能以径寸之木

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漫 悬 于 壁 旦 而 过 之 轴 必 坠 地。
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从内容上看,两文都突出了,但写法不同,【甲】文是正面描写,介绍了
,【乙】是,通过写猫的反应,表现画作的精美(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贞观二年,京师①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②视禾,见蝗虫,掇③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朕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④,何疾之避?”遂吞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
【注】①京师:京城。②苑:养禽兽种林木的地方。③掇:拾取。④躬:身体。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环而攻之②故君子有不战
③但当蚀我心④左右遽谏曰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百姓有过,在朕一人。
从唐太宗言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面对侍从对唐太宗吞蝗之举的阻止,如果你是唐太宗,请联系甲文内容来说服他们。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清▪沈复《幼时记趣》)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必细察其纹理(2)项为之强
(3)盖一癞蛤蟆也(4)鞭数十
选出下列对本文语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冲烟飞鸣”的“冲”,让人想见蚊群在烟雾中乱飞乱撞的情状。
C.“鹤唳云端”的“唳”字,让人听到了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用词准确。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和“吞”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蛤蟆捕虫动作的迅速、准确。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2)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