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上 /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 B.上以 / 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
C.上以兵部郎中 / 戴胄 / 忠清公直 | 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 / 忠清公直 |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未几( ) (2)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 (3)有诈冒事觉者(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1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看见) | B.彼竭我盈(枯竭) |
C.战则请从(跟从) | D.忠之属也(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不能察/老妪力虽衰 |
B.又何间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C.神弗福也/弗敢加也 |
D.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雌雄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方法,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 |
B.选文详略得当,略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详写双方交战的经过。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
C.从鲁庄公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等方面看,鲁庄公并不“鄙”。 |
D.《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它记录了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此战又称“长勺之战”。 |
请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翻译成现代汉语。
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阅读《邴原泣学》,回答后面小题。(共9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凡得学者: (2)童子苟有志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3分)
A.我一来希望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读书学习 |
B.我一来希望自己不孤单,二来羡幕他们得到了学问 |
C.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读书学习 |
D.我一来希望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得到了学问 |
从全文来看,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阅读《伤仲永》,完成后面小题。(共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仲永之通悟/初极狭,才通人 | B.或以钱币乞之/或王命急宣 |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宾客意少舒 |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李唐来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文章第一段写方仲永幼时奇异的诗才,有什么作用?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鹦鹉噪虎
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②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虎行地者也行:(2)鹦鹉无以对对: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鹦鹉闻之,亦集而噪。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这是一则寓言,请写出寓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塞下秋来风景异 | 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欣然前往![]() ![]() ![]() ![]() ![]() ![]() ![]() ![]() |
C.不宜妄自菲薄/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D.愿陛下亲之信之/亲射虎,看孙郎 |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从当前形势出发,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和亲贤远佞。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
B.节选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蕴含自己深厚的感情。 |
C.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在政事安排上为后主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 |
D.“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中的“汉室”指的是先汉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