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邴原泣学》,回答后面小题。(共9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凡得学者: (2)童子苟有志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3分)
A.我一来希望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读书学习 |
B.我一来希望自己不孤单,二来羡幕他们得到了学问 |
C.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读书学习 |
D.我一来希望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得到了学问 |
从全文来看,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有王溥者,桂林人。洪武末为广东参政,亦以廉名。其弟自家来省,属吏①与同舟,赠以布袍。溥命还之,曰:“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粮运由海道多漂没,溥至庾岭,相度形势,命有司②凿石填堑,修治桥梁,易以车运。民甚便之。居官数年,笥无重衣,庖无兼馔③。以诬逮下诏狱,僚属馈赆④皆不受,曰:“吾岂以患难易其心哉!”事白得归,卒。
【注释】①属吏:一起共事的官吏。②有司:专门管理某项事物的官员。③笥:古代盛饭或放衣物的方形竹器。庖:厨房的古称。④馈赆:赠送给远行的人的礼物。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以廉名名:闻名 |
B.溥命还之还:归还。 |
C.易以车运易:更换 |
D.民甚便之便:便利 |
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亦以廉名
A.赠以布包 | B.易以车运 |
C.以诬下诏狱 | D.以伤先帝之明 |
下面表述中不能说明王溥清廉的一项是
A.要他的弟弟归还属官所赠的布礼袍。 |
B.命有司开凿岩石,填平沟埑,筑路修桥,粮食改用车运。 |
C.任官数年,衣无重彩,食无兼味。 |
D.蒙受诬陷被捕后,谢绝僚属所赠路费与物品。 |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溥命还之,曰:“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
(2)吾岂以患难易其心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钱泳《治水必躬亲》
【乙】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①。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②刍藳③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④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⑤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病涉:苦于往来涉水。②籧篨(qúchú):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③刍藳(gǎo):草把。④漉:捞取。⑤汱(quǎn):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泥于掌故()(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3)以通南北之水()(4)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3)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两则文言文前者侧重于工作态度,后者侧重于具体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1)甲文告诉我们主持水利工作的官员应当做?
(2)请你说出乙文中古人造堤方法有何巧妙之处。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③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④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⑤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⑥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⑦《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也,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东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旁边,边上。②欧阳公:欧阳修。③作州:指欧阳修担任滁州知州。④得:找到。⑤即:到。⑥即:根据。⑦韩子退之:指韩愈,韩愈,字退之。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 (2)佳木秀而繁阴()
(3)或醉且劳矣() (4)而名之以见其实()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两段选文分别介绍了两座亭子命名的缘由,【甲】文中的“醉翁亭”是根据 命名的,【乙】文中的“醒心亭”是根据取名的。
【甲】文以“乐”字为线索,层层深入,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欧阳修
的思想;而在曾巩看来,“”(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才是欧阳修的真乐所在,“醒心”所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ò]:点燃,焚烧。
(二)
尚书刘南垣公,请老①家居。有直指使者②,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③,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④,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⑤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⑥责人。
[注释]:①老:告老。②直指使者:官名,③治具:下厨房,烧饭。④脱粟饭:即糙米饭。⑤饮馔:指酒肴。⑥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贮以故筐(先前) | B.汝烛不燃,易可燃者(改换) |
C.郡县患之(担心) | D.比食至,唯脱粟饭(等到)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爇而不能燃也 人不知而不愠 |
B.饰白银为烛以献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 |
C.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D.时使然耳吴广以为然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②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责人。丰庆告诫墨吏与刘南垣劝谕门生,言行不同,但效果相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人在劝诫别人时都注意了什么?
雨雪不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狐白②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①霁:雨雪天晴。②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③闻命:听从教诲。解释划线字。
(1)公被狐白之裘()(2)逸而知人之劳( )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齐景公是怎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