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唐雎不辱使命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其寡人                    (2)故不意                  
(3)天下缟素                   (4)长跪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选贤

  

②不独 其子

  

③屋舍 俨然

  

病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一日 驴上得句云

  

②又 作"推"字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董源 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 祖述 源法,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 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佳木秀而繁阴

B.钟子期辄穷其趣

欲穷其林

C.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佛印绝类弥勒

D.悉是晚景

悉以咨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C.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D.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B.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C.

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心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D.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

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乙】文"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乙】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而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妙。

(5)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文言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赵且 伐燕,苏代 为燕谓惠王 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 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 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通"擒",捉住。⑧熟:仔细。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燕、赵、韩、魏闻 ,皆朝于齐。

A.

何陋 有?

B.

吾妻 美我者……

C.

故愿王熟计 也!

D.

客欲有求于臣。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能 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B.臣之妻

(私下)

C.臣 强秦之为渔夫也

(担心)

D.明日不 ,即有死蚌

(下雨)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

【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

《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D.

【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4)把【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甲】【乙】两文讲的都是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结合[乙]文,请具体说明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郢人》

【乙】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注】①鹓鶵,古代传说中的凤凰一类的鸟。 ②练实:竹实,色白如娟,故称。③鸱:猫头鹰的一种。④吓:怒斥声。

(1)下列句子中" "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使匠石斫

B.

自夫子 死也

C.

庄子往见

D.

仰而视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匠石运 成风(斧头)

B.

听而 之(砍,削)

C.

惠子 梁(相当)

D.

鹓鶵 之(经过)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垩/而鼻不伤

B.

宋元君/闻之

C.

庄子/往见之

D.

于/是鸱得腐鼠

(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叙述了"匠石运斤斫垩"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在惠子死后孤独悲凉的心情。

B.

乙文叙述了"鹓鶵不屑腐鼠"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志趣高洁却不为人理解的心情。

C.

甲文表现了庄子与惠子既是辩论上的对手,又相互成就的关系;乙文表现了庄子的大志向与惠子的小格局的关系。

D.

两文都运用了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等手法,让我们领略庄子寓言"寓实于玄"的现实主义风格。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试为寡人为之。

②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