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加点词语。
(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2)徐喷以烟( ) (3)鞭数十(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句。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阅读全文,“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加点的字。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怀民亦未寝
(3) 念无与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乙文通过比喻写景的名句是“”。 【甲】和【乙】两段文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乙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他被贬后还能欣赏到美好的月景,还 以“闲人” 自诩。对于作者这样的做法和心境,你怎样看待?请结合实际谈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的题。(计10分)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1,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2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3,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5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6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注】 1虎丘:苏州名胜 2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3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4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5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6两脚盘腿打坐。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念无与乐者()②遂至承天寺()
③但少闲人()④尝秋夜坐钓月矶()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
B.相与步于中庭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
C.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 |
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 |
翻译下列句子。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
承天寺的夜色和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点
(13分)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指的是长江上游的峡 ,峡,峡 。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自非亭午夜分(3)良多趣味:(4)虽乘奔御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作者最后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题2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慭慭然,莫相知( 互相 ) |
B.益习其声(熟悉,习惯) |
C.终不敢搏(击,扑) |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 |
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悄悄地出来接近它。 |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老虎)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
C.驴不胜怒,蹄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
D.技止此耳: (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叙写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貌似强大的对手其实并不可怕。 |
B.文章对驴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借助对老虎外形、神态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驴愚不可及的形象。 |
C.“一鸣”、“一蹄”,貌似强大的驴,本领仅此而已。驴的形象,正是对现实中外强中干之人的写照。 |
D.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探究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两则寓言,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马无故亡而入胡暮而果大亡其财 |
B.其邻人之父亦云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C.马无故亡而入胡此独以跛之故 |
D.不筑,必将有盗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丁壮者引弦而战而疑邻人之父 |
B.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此之谓乎 |
C.此独以跛之故以为顺流下矣 |
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其邻人之父亦云 |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
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