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此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 不易确定的问题。
(2)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做实验,这样是为了便于比较 的大小关系。
(3)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大小 。
(4)如图乙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它们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
(5)做完一次实验后,还应该将蜡烛的位置改变,靠近或者远离玻璃板,再次确定像的位置,若将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要使蜡烛B与A的像重合,则需要将蜡烛B向 (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
(6)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玻璃板有一定的 ,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成像。
(1)哪个实验小组的方案好?并说明理由:
(2)下表是某一个实验小组的测量数据:
时间/min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温度/℃ |
63 |
68 |
73 |
77 |
80 |
80 |
80 |
80 |
83 |
87 |
92 |
请根据表中数据在上面的坐标中绘出“温度-时间”的图象.
(3)根据所绘制的图象判断此固体(选填“是”或“不是”)晶体,其理由
是熔点是
(4)通过探究可得出此类固体熔化时的规律是:
小明为了探究空气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准备把冰棒放在茶杯中进行观察。于是,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根冰棒。小明发现硬邦邦的冰棒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到冰棒在向下冒“白气”,他把这根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你能就上述三个现象的成因做出解释吗?
(1)“白花花的粉’的成因是
(2)“白气”的成因是
(3)“冒汗”的成因是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错误操作会使得测出的温度值偏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给出了一组常见的温度值,你认为合理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是39℃; | B.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
C.沸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 D.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70℃ |
按照课本要求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所示。把电流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填入下表:
⑴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是:;
⑵测量三次的目的是:,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改变电流的大小从而进行三次实验;
⑶结合你用一个电流表做实验时的体会,提出一条对本实验的改进意见:
。
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箱里传出来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通电了,交响乐又响起来了。小吴从挂在墙上的镜子里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仔细观察还发现当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
⑴烛焰没有受到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的影响所致。
⑵他在镜子中看见的蜡烛是通过后形成的(填“实”或“虚”)像。
⑶当蜡烛越靠近音箱时,蜡烛在镜中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⑷上述现象中,除了响度的声知识外,相关的声的知识还有(写出两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