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F为第四周期过渡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加。
元素 |
有关性质及结构信息 |
|
A |
A的一种原子内无中子 |
|
B |
B原子的电子填充了4个原子轨道 |
|
C |
C22—离子与电负性最大的元素的单质互为等电子体 |
|
D |
D是短周期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
|
E |
C与E同族 |
|
F |
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d2n(n+1)s(n-1) |
|
(1)E2-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 ,D单质的晶胞为体心立方,其配位数是 ,C的氢化物在同族元素中沸点反常,其原因是 。
(2)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非极性分子有多种,其中乙是一个分子含4个原子的的分子,乙的结构式是 。已知1g乙完全燃烧热为46.16 kJ,乙燃烧热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3)甲是由A、B、C三种元素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甲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是 。由甲中的两种元素组成,且与甲的电子数相等的物质的分子式是 ,该物质与C的单质在K2CO3溶液中形成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
(4)分别由A、C、D、E四种元素中的3种组成的两种物质丙和丁在溶液中反应生成气体和沉淀,该化学方程式是 。
(5)C与D形成一种物质戊,将过量戊加入过量F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得到红褐色沉淀和气体,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下图为五个椭圆交叉构成的图案,椭圆内分别写了C2H5OH、CO2、Fe2O3、FeCl3和NaOH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为一类,相交的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标准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种物质都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填分类标准代号,下同),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的是________。
(2)分类标准代号A表示______________(多项选择)
a.两物质都是非电解质 b.两物质都是有机物
C.两物质都是含碳化合物 d.两物质都是氧化物
(3)上述五种物质中的某相邻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且有离子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洁净的烧杯取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上述五种物质中的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呈红褐色,得到的分散系称为_____________。
在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I随加入水的体积V变化的由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O”点导电能力为O的理由是 。
(2)a,b,c三点溶液中 c(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
(3)a,b,c三点中电离程度最大的是 。
(4)使C点溶液中C(CH3COO-)增大,溶液c(H+)减小,可采取的
措施是:① ② ③ (至少填两个空)
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常用的化工原料,但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综合治理其污染是环境化学当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生成SO3:
2SO2(g)+O2(g)2SO3(g)
某温度下,SO2的平衡转化率(a)与体系总压强(p)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2.0mol SO2和1.0mol O2置于10L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后,
体系总压强为0.10MP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_______。
②若改在容器中加入1.0 mol SO2、0.5mol O2和amol SO3,保持温度不变反应达平衡后,体系总压强也为0.10MPa,则a=_________mol。SO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
③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平衡常数K(A)_______K(B)(填“>”、“<”或“=”)。
(2)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CH4(g)+4NO2(g)=4NO(g)+C02(g)+2H20(g)△H=-574 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0(g)△H=-1160 kJ·mol-1
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 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______kJ。
(1)某温度下,纯水中的c(H+)=2.0×10—7mol/L,此时溶液的c(OH—)= mol/L;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c(H+)=5.0×10—4mol/L,则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 mol/L,此时温度 25℃(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2)某温度下的水溶液中,c(H+) = 10x mol/L,c(OH—) = 10y mol/L,x和y的关系如图所示。计算:
①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为_____
②该温度下,0.01mol/L的NaOH溶液的pH为_______
化学反应A(g)+B(g)C(g)+D(g)ΔH<0,850℃时,K="l" t℃时,在一定体积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表:
t℃时物质的浓度(mol·L-1)变化
时间/min |
A |
B |
C |
D |
0 |
0.200 |
0.300 |
0 |
0 |
2 |
0.138 |
0.238 |
0.062 |
0.062 |
3 |
0.100 |
0.200 |
0.100 |
0.100[科网] |
4 |
0.100 |
0.200 |
0.100 |
0.100 |
5 |
0.116 |
0.216 |
0.084 |
|
6 |
0.096 |
0.266 |
0.104 |
(1)计算t℃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
(2)t℃ 85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判断依据是 。
(3)反应在4min~5min之间,平衡 (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可能的原因是 。
a.增加A的浓度 b.增加D的浓度 c.增加C的浓度 d.使用催化剂
(4)某温度下反应C(g)+D(g) A(g)+B(g)的平衡浓度符合c(C)·c(D)=2c(A)·c(B),则此时的温度 85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