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兴起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海禁和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说:“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他所说的“大错”最有可能是指“海禁”政策的实施(  )

A.没有能够起到阻挡外来侵略的目的
B.加快了封建制度衰落的步伐
C.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源所在
D.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司马迁认为政府的商业政策应是“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由此可见他主张(  )

A.商业发展应顺其自然 B.工商皆本
C.应取消商业竞争 D.政府应对商业进行引导

有学者认为,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材料中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  )

A.因闭关锁国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自然经济的抵制和专制统治的阻碍
C.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形成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