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之小吕(节选)
汪曾祺
小吕很快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金冠、黄奎、元帅、国光、红玉、祝;烟台梨、明月、二十世纪;密肠、日面红、秋梨、鸭梨、木头梨;白香蕉、柔丁香、老虎眼、大粒白、秋紫、金铃、玫瑰香、沙巴尔、黑汗、巴勒斯坦、白拿破仑……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有时组长给一个调来不久的工人布置一件工作,一下子不容易说清那地方,小吕在旁边,就说:“去!小吕,你带他去,告诉他!”小吕有一件大红的球衣,干活时他喜欢把外面的衣裳脱去,于是,在果园里就经常看见通红的一团,轻快地、兴冲冲地弹跳出没于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丛绿之中,惹得过路的人看了,眼睛里也不由得漾出笑意,觉得天色也明朗,风吹得也舒服。
小吕原来在家里住。七月,果子大起来了,需要有人下夜护秋。组长照例开个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小吕说,他愿意搬来住。一来夏天到秋天是果园最好的时候。满树满挂的果子,都着了色,发出香气,弄得果园的空气都是甜甜的,闻着都醉人。这时节小吕总是那么兴奋,话也多,说话的声音也大,好像家里在办喜事似的。二来是,下夜,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鸹鸹悠①叫,还可能有狼!这非常有趣。张士林曾经笑他:“这小子,浪漫主义!”还有,搬过来,他可以和张士林在一起,日夜都在一起。
他很佩服张士林。曾经特地为他去照了一张相,送给张士林,在背面写道:“给敬爱的士林同志!”他用的字眼是充满真实的意思的。他佩服张士林那么年轻,才十九岁,就对果树懂得那么多。不论是修剪,是嫁接,都拿得起来,而且能讲一套。有一次林业学校的学生来参观,由他领着给他们讲,讲得那些学生一愣一愣的,不停地拿笔记本子记。他佩服张士林说玩就玩,说看书就看书,看那么厚的,比一块城砖还厚的《果树栽培学各论》。佩服张士林能“代表”场里出去办事。采花粉呀,交换苗木呀……每逢张士林从场长办公室拿了介绍信,背上他的挎包,由宿舍走到火车站去,他就在心里非常羡慕。他说张士林是去当“大使”去了。小张一回来,他看见了,总是连蹦带跳地跑到路口去,一面接过小张的挎包,一面说:“荷!大使回来了!”
他愿意自己也像一个真正的果园技工。可是自己觉得不像。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树剪子。这里凡是固定在果园做活的,每人都有一把树剪子,装在皮套子里,挎在裤腰带后面,远看像支勃朗宁手枪。他多希望也有一把呀,走出走进——赫!可是他没有。只是他并不老使树剪子,因此没有他专用的,要用就到小仓库架子上去拿“官中”剪子。这不带劲!“官中”的玩意儿总是那么没味道,而且,当然总是,不那么好使。净“塞牙”,不快,费那么大劲,还剪不断。看起来倒像是你不会使剪子似的!气人。
组长大老张见小吕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心里发笑。有一天,从他的锁着的柜子里拿出一把全新的苏式树剪,叫:“小吕!过来!这把剪子交给你,由你自己使:钝了自己磨,坏了自己修,绷簧掉了——跟公家领,可别老把绷簧搞丢了。小人小马小刀枪,正合适!”周围的人都笑了:因为这把剪子特别轻巧,特别小。小吕这可高了兴了,十分得意地说:“做啥像啥,卖啥吆喝啥嘛!”这算了了一桩心事。
注:①鸹鸹悠即猫头鹰。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小吕热爱这份工作,很快他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不但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 |
B.到了夜晚,小吕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数着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鸹鸹悠叫,还可能有狼,住在窝棚里对小吕来说实在是太可怕了。 |
C.小吕非常开心,路人看见他经常轻快地、兴冲冲地弹来跳去,小张一回来,他也是连蹦带跳地跑到路口去。他开心,看见他的人也开心。 |
D.小吕佩服张士林能“代表”场里出去办事,例如采花粉呀,交换苗木,推销产品,给林业学校的学生上课呀等等,他就在心里非常羡慕。 |
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用散文化的方式,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美好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男孩初涉人生时的幸福和喜悦。 小说中的小吕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举例说明。
果园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请你从小吕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态度和方式谈谈你对现代人生活态度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微波武器
微波是一种能在真空或空气中直线传播,波长很短(1毫米~1米)的高频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快、穿透力强、抗干扰性好、能被某些物质吸收等特点。微波武器又叫射频武器或电磁脉冲武器,它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去攻击和毁伤目标的。由于其威力大、速度高、作用距离远,而且看不见、摸不着,往拄伤人于无形,因此,被军事专家誉为高技术战场上的“无形杀手”。
微波武器的工作机理,是基于微波与被照射物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其特点是不需要传热过程,一下子就可让被照射材料中的很多分子运动起来,使之内外同时受热,产生高温烧毁材料。较低功率的轻型微波武器,主要作为电子对抗手段和“非杀伤武器”使用;而高能微波武器则是一种威力极强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微波武器是隐形飞机的克星。这主要是由隐形飞机自身的设计特点造成的。 隐形飞机为了达到隐形目的,需要尽量减少翼面,有的连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取消了,这样就必须采用电传操纵系统、推力矢量系统等先进技术,才能解决飞机的纵向和横向安定性、操纵性等问题,因而比其他飞机对机载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更高。另外,为了改善全机的防探测效果,它们的结构和外表通常都要采用吸波材料和涂料,以便大量吸收雷达波能,不使之反射回去,这是隐形飞机能够“隐身”的原因之一。但是,事物终究一分为二,有所长则必有所短,由于目前大部分军用雷达工作在微波波段,隐形飞机能大量吸收雷达波也就会大量吸收微波,这就铸成其自身的致命弱点,自招“杀身之祸”。当隐形飞机被微波武器发出的高能电磁波照射到时体会由于过量吸收微波能量而产生高温,轻则因瞬间加热而失去控制,重则整架飞机都会被烧毁、熔化。另外,微波武器不是采用“点”的攻击方式,而是强调“面”的攻击效果,隐形飞机无论如何“隐形”,只要在一个区域内被罩住,都难逃“天罗地网”。
目前,国外微波武器已发展到实用阶段,如俄罗斯的电磁脉冲弹和英国的微波炸弹均能将大功率、不可见的电磁辐射短脉冲发送到较远距离上,用来破坏敌方的坦克、导弹、飞机以及通信和电子设备等。军事专家们预测,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电磁武器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泛。
5.下列对“微波”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微波包括电磁波、射频和电磁脉冲。
B.微波能被飞机各个部件所吸收,因而能够毁伤飞机。
C.不管有没有空气,微波都能够直线传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D.微波这种波长很短的高频电磁波能快速传播、不受其他任何干扰。
6.下列对微波武器工作原理的有关方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微波武器能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是基于微波与被照射材料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
B.微波武器攻击和毁伤目标的手段,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
C.微波武器能够使被照射物中的很多分子运动起来,内外同时受热,产生高温。
D.微波武器不需要传热过程,就能够迅速地、大规模、毁灭性地破坏敌方设施,威力极强。
7.对微波武器会成为隐形飞机的克星原因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大部分军用雷达工作在微波波段,隐形飞机通常采用吸波材料和涂料来大量吸收雷达波,同时也就会大量吸收微波,自招其祸。
B.隐形飞机更多地依赖机载电子设备,而这些电子设备极易被微波武器毁伤。
C.隐形飞机尽管难以被发现,但微波武器不需精确对准目标,只要在一个区域内罩住它,就可以攻击和毁伤隐形飞机。
D.隐形飞机为了尽量减少翼面,有的连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取消了,难以机动灵活地避免微波武器的攻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植物学家的最新系列研究表明,二氧化碳不只是改变气候,它还改变了植物的生理特性,并通过植物危害人类。
为什么蔬菜、水果和粮食的产量越来越高,而这些食物的味道越来越淡?这与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有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家伊利·洛拉泽分析指出,在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环境中生长的作物不但营养价值很低,而且还缺乏铁、锌等重要的微量元素。那么,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为什么会使植物中的微量营养元素减少了呢?有专家表示,这是“生物量稀释”的结果。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往往多于它们的生长和代谢需要。它们将多余的淀粉和糖储存在液泡里,这样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便超出了原来的水平,其他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也就下降了。而更为糟糕的是,使微量元素比例下降还有另外一种因素,那就是过量的二氧化碳抑制着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这样可能导致人们虽然吃够了,但是营养成分的吸收却不够,这种现象被称为“隐形饥饿”。洛拉泽认为,人类现在已经陷入到这样一种困镜中——为避免营养不良,你必须吃更多的食物,然而,更多的食物导致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堆积,这是人类越来越肥胖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也许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生物方法提高营养价值通过植物培植和基因工程提高微量营养素的水平。
毒藤在美国各地的森林中很常见,在中国西部也有分布。毒藤的汁液中含有一种叫做漆粉的化学物质,很多人对它过敏,其症状是起皮疹,奇痒无比,而且再痒也不能乱挠,否则会扩展到周围的皮肤。与在正常大气条件下生长的毒藤相比,暴露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的毒藤不仅面积要比普通毒藤大三倍,它所产生的漆粉也比普通毒藤产生的漆粉更容易让人过敏。
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以气候变暖的形式让人们汗流浃背。但是,大量二氧化碳却导致植物排出的水分减少,从而造成了全球的淡水流失。由英国气候学家尼柯拉·格拉德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温室气体的增加不仅造成全球变暖,同时还是淡水流失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二氧化碳在这里扮演了植物“止汗药”的角色。作为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植物减少了水分从它们的“毛孔” ——即气孔中的蒸发,进而减少了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这一结果导致土壤中出现了多余的水分,这些水分最终随着河流流入大海,而并没有随着植物的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分——这是保证水分以淡水的方式进行循环的主要因素。谢菲尔德大学的气候学家伊安·伍德沃德指出,尽管通过温室试验,人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够对植物“流汗”造成影响,但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这一影响的规模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6.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一项是
A.食物营养降低,造成人类普遍的营养不良。
B.毒藤疯狂生长,它所产生的漆粉对人危害更大。
C.全球气候变暖,让人们汗流浃背。
D.土壤中出现多余水分,造成全球淡水流失。
7.下列对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植物中微量元素减少的原因分析全面而准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增加,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超出原来的水平,导致其他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下降。
B.二氧化碳增加,造成植物的“生物量稀释”和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遭抑制,从而导致微量元素减少。
C.过量的二氧化碳抑制着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可能导致人们虽然吃饱了,但是营养成分的吸收却不够,感觉微量元素减少了。
D.二氧化碳增加,会造成植物的“生物量稀释”和人们的吸收能力下降,因而让人们感觉微量元素减少了。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生物量稀释”指因二氧化碳增加,植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导致其他微量元素比例下降的现象。
B.“隐形饥饿”指因食物营养价值降低而导致的虽然吃够了但营养不够的现象。
C.“这样一种困境”指因食物营养价值降低而造成的不多吃会营养不良但多吃又会长胖的窘境。
D.“止汗药”喻指二氧化碳,贴切地说明了二氧化碳增加对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所产生的抑制性的影响。
9.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植物培植和基因工程提高微量营养素的水平也许是解决隐形饥饿的最有效的办法。
B.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过高而营养降低是人类越来越肥胖的主要原因。
C.二氧化碳增多减少了水分通过植物的蒸发以淡水的方式进行循环的数量,结果导致了全球淡水的流失。
D.通过温室试验,人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对植物“流汗”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这一影响的规模也取得研究成果。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6~9题。
如今,美国的科学家能用机器或科学验证武林传说的真假。首先接受检验的是拳法。研究人员使用的装置是三号混合拟人试验装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试车假人。试车假人经过政府认证,可精确模拟人体,并测量人体承受的伤害。假人中的感应器可以测量每一拳的力量和杀伤力。测试显示,空手道的直拳,力道为816磅,会使对手步履蹒跚,但不至于撂倒对手。跆拳道的力道为917磅,对手很可能会出现脑震荡。在一阵出拳和计算之后,研究人员看到了最终的赢家,那就是传统的老式拳击——将近1千磅的力道,相当于大铁锤猛击对手的脑部,让对手头颅内的脑部发生位移,引发了连锁反应。颅骨的震荡很快就停止了,但漂浮在脑脊髓液中的脑部则持续移动。脑部撞上后脑勺导致后脑受伤,再猛然回弹,撞上前方的颅骨导致前脑受伤。神经传导物质大量释出,一场电子风暴导致神经短路,医师称之为严重脑震荡,我们则称之为“击倒”。
有一种武术因其速度而享誉世界1 500年,它就是中国功夫,被认为是所有武术的鼻祖。功夫高手黄亚立是泛美武术大赛的金牌得主。研究者用加速度计对他的出拳速度进行测试发现,黄亚立一拳的速度,相当于在1秒钟内跑过整座篮球场——1秒钟超过40英尺,是蛇族出击时的四倍。有时出手快不如出手准,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点脉,也就是“死拳”,结合了力量、速度和致命的知识,常常在对手出招前就能看破他的招式,一击之下,对手心跳立即停止。这传说是真是假?终极武士葛伦·利瓦伊验证了这种终极拳法,试车假人体内的感应器显示,葛伦看似简单的招式力道为0.8VC,足以让心跳停止,比其他更魁梧的选手挥动球棒的威力还要大。如此看来,武术中所谓的强者,不见得是指最强壮的人,而是指能对目标造成最大冲击的人。
拥有两千年历史的硬功,能让许多功夫高手用手劈开砖块或者水泥板。若是一般人,手骨早已断裂,而这些练硬功的人为什么却毫发未损?科学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骨骼的构造经过了改造。其基础为19世纪外科医师朱利叶斯·沃夫的重大发现。其原理为,若骨骼反复受损,就会增加钙质构造,骨骼会变得较密、较硬,耐受性也较高。古代功夫高手早就知道沃夫法则的秘密,数百年来他们以木板、沙子、铁或石头为练功的工具,俗话说得好“百炼定成钢。”
(选自2007年1月22日《文萃报》,有删改)
6.下列武林传说中,不能被“美国的科学家能用机器或科学”验证的一项是
A.练硬功的人能用手劈开砖块或者水泥板。
B.功夫高手的出拳速度1秒钟可超过40英尺。
C.最具传奇色彩的“死拳”确有其人其事。
D.一记近1千磅力道的老式拳击足以击毙对手。
7.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人的骨骼构造经过改造就能用手劈开砖块而毫发未损。
B.在试车假人内装上感应器可测试出拳头的力道、中国功夫的速度和死拳的秘密。
C.发生位移的脑部撞上后脑勺,再猛然回弹撞上前脑,定会导致骨骼反复受损。
D.与对手过招时,即使力道为917磅,也难以一拳把对手打成严重脑震荡。
8.从文中看,要成为“武术中所谓的强者”须具备必不可少的条件,下面不属于这种必不可少的条件的是( )
A.惊人的力道和迅捷的速度。
B.对对手弱点的精准了解。
C.过硬的身体素质。
D.看哪一秒谁能占得先机。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所有接受检验的拳法中如果按杀伤力排名,传统的老式拳击完全可以拔得头筹等。
B.功夫高手能把手、脚、手肘和头颅磨练成致命武器,甚至可以练出一身钢筋铁骨。
C.高手过招时,手脚稍慢就会枉送性命。速度就是力量,速度越快,力道越大。
D.黄亚立一拳的速度就是蛇族出击时的四倍,那么可以断定他与蛇对抗时拥有绝对优势。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有着“气味专家”之称。由于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的贡献,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授予他们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阿克塞尔和巴克于1991年联合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腔粘膜上的气味受体细胞中。人体基因总数中3%即大约1 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细胞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而这些细胞与人体大脑有直接联系。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气味模式。由此,人们能有意识地感受到诸如丁香花等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两位科学家还发现,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作出反应。绝大多数气味都由多种气体分子组成,其中每种气体分子会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 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除了在理论上揭开了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实验还得出许多宝贵的数据和一些重要的结论。研究发现,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的却有大约1 000个。研究结果显示,人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嗅觉功能。两位科学家所作基础研究的理论或是科研成果如今已经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或是对其他科学研究起到了帮助作用。
6.下列对“气味受体细胞”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分布在鼻腔粘膜上,受到大约1 000个基因的控制,与大脑有直接的关系。
B.被激活后产生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
C.就其中的一个个体而言,只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作出反应。
D.其中的气味受体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成为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7.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研究成果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授予他们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由于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了贡献。
B.人们能感受某种花的香味后还能在另一个时候想起它,是因为这种香味已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了特定的气味模式。
C.能够形成大量气味模式,原因是组成气味的每种气体分子都能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而气味受体又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
D.鱼的嗅觉能力比不过老鼠的嗅觉能力,这是阿克塞尔和巴克在实验之后得出的结论。
8.下面的表述,符合原文信息的一项是
A.某物质的气味被气味受体细胞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再传递到大脑其他区域,人们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并记住这种气味。
B.绝大多数气味由多种气味分子组成,每种气体分子会激活多个气味受体,每个气味受体又会对几种相关气味分子作出反应,由此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
C.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既在科学理论上揭示了人类嗅觉构成的秘密,还在社会实践中得出了许多宝贵的数据和一些重要结论。
D.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关于人类嗅觉机能的科研成果,已经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并对其他科学研究起到了帮助作用。
9.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种气体分子会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因此,人们所能辨别的气味种类,数量超过了其气味受体的数量。
B.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的却有大约1 000个,因此,老鼠的嗅觉比鱼的嗅觉灵敏。
C.研究结果显示,人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嗅觉功能,致使人的嗅觉功能不及老鼠的嗅觉功能。
D.通过研究,人们可以发现具有更多气味受体的动物,并训练它们帮助人类做一些特殊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让电脑变成“绿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脑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性能的提高,而是把眼光投向了环保,噪音、能耗、有害物质……这些我们在几年前都还不在意的问题逐渐为越来越多的电脑用户所关注。
计算机能耗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一台奔腾4电脑每小时耗电约为0.15千瓦,每个工作日约耗电1.2千瓦。对网吧、办公楼等场所来说,连续工作时间较长,每天电脑要“吃”掉多少电量就可想而知了。
那怎样才能让电脑省电呢?首先,显示器是个耗电大户,显示器的尺寸越大,意味着消耗的能源也就越多,17英寸的显示屏就比14英寸的显示屏耗电多35%。显示器能关就关,不能关也要适量调低亮度。所以从节能的角度考虑,显示屏不需要一味贪大。
除此之外,让电脑省电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拔去类似USB等接口的多余外部设备。外置光驱不用的时候,尽量把它拔掉,因为即使没有使用,光驱也一样会消耗电力。
第三个省电办法,就是使用睡眠和待机状态。当电脑处于待机状态时,系统停止运转,类似于关机模式,主机和显示器总共才耗电5瓦左右。当然,长时间离开不用时,最好将电脑彻底关闭。关闭电脑后一定要记得同时关掉电源,否则电脑会有4.8瓦的能耗流失。此外,定期整理电脑系统,将不常用的软件关闭,也有利于降低电力消耗。
噪音是电脑的第二大污染源,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下生活或工作,极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等症状。为此,国家对电脑噪音作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电脑的噪音不能超过55分贝。
当然,电脑的环保,不仅仅是指降低耗电、减少噪音污染,同时还包括采用高效防菌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以及减少废物产生等诸多方面。电脑产品因其换代周期短、淘汰率高,大量被废弃的电脑设备可能对环境造成新污染。“电脑垃圾”已成为未来环境保护的新隐患。
制造一台个人电脑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这些原料大约有一半都含有对人有害的毒素。例如,电脑的塑料外壳都涂有一层防火的有害制剂;每台电脑的显示器屏幕中含有大约2.5磅有毒元素铅。大部分被废弃的电脑作为“垃圾”掩埋在土壤中,这些废弃材料中的铅会慢慢地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对这些可燃性材料经常采用的处理办法是进行焚烧,在焚化时,塑料和橡胶原料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对空气造成污染,形成对人体和农作物有害的酸雨。
电脑的再生利用和禁止使用毒性大的材料就是减少污染的有效办法。比如,IBM在新流水线中,用于制造中央处理器(CPU)的塑料可以100%回收;德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富士通—西门子公司推出了两款新的企业级环保电脑Esprimo P和Esprimo E,这也是环保电脑首次登陆德国市场。这两款电脑所采用的部件减少了铅和卤素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由此前的12克减少到了1克,而且印刷电路板也不再含有卤类物质,以满足《欧盟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
目前,IT产品有毒材料的替代研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日本富士通用玉米淀粉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玉米电脑”。而瑞典SWEDX公司正在推出一种木质环保型电脑,显示器、键盘和鼠标都是由木材制成,在自然环境中,木材比塑料分解得更快、更容易。
健康环保的产品代表着未来电脑的发展趋势。为消费者提供环保的产品是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我们期待,坚持贯彻绿色环保理念的电脑生产厂商会越来越多,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多地感受到产品的安全性能与品质保证。
5.下列对“让电脑变成‘绿色’”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把眼光投向环保,重视噪音、能耗、有害物质。
B.电脑用户把眼光投向了环保,关注噪音、能耗、有害物质。
C.让生产出的电脑成为耗电降低、噪音污染减少的产品。
D.通过科研单位、生产厂商和电脑用户的共同努力,使电脑尽可能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电脑的追求不再重视性能的提高,而是非常重视电脑的环保功能。
B.电脑显示器是个耗电大户,其尺寸越大,消耗的能源可能就越多。
C.电脑在处于待机状态时,类似于关机模式,耗能极少。
D.世界上有些国家,例如瑞典能够运用完全无毒的材料制造出环保电脑。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全世界的电脑都变成“绿色”,就能节约数量非常可观的能源。
B.从节能的角度看,电脑的发展趋势是显示屏越来越小。
C.不使用噪音严重的电脑,人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等症状就会消失。
D.如果延长了电脑产品的换代周期,降低了它的淘汰率,就不会产生“电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