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
B.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初温; |
C.在烧杯中,分别放入功率相同的电热器,加热时间相同; |
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
(1)步骤______存在错误,应改为 。
(2)步骤C,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水和煤油 。
(3)若测得煤油的温度变化量大于水的温度变化量,由此可知__ _的比热容大。
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这种研究方法叫做▲(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
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20(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入射角/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_____(能/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
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弱)于玻璃板.
如图19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
(2)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 ;
(3)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4)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在探究前,小明同学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把透镜逐渐向白纸移动,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到一点(图17).测量点到透镜的距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8所示,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_________.
⑶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⑷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