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见《论语·先进》)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材料三】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见《礼记·大学》)“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其语重矣。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简要分析孔子为何要生那么大的气。
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反映出来的孔子的思想倾向。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④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子年长。②湍(tuā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sāng):额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以流水作比,哪边有缺口就往哪边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 |
B.孟子也以流水作比,流水虽不分东西,但可分上下,说明人性是有善与不善之分的。 |
C.孟子认为,水可飞溅可倒流,但那是形势导致,而不是水的本性使然。 |
D.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会变得不善,是形势导致的,而不是人的本性决定的。 |
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理解?
答: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注: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亢认为伯鱼应该从孔子那些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但伯鱼并不这么认为。 |
B.孔子要求伯鱼学《诗》,而伯鱼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
对于学《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孟子)曰:“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古代求学之人多为己求学,而当今之人则多为他人而学,由此可见今人胜过古人。 |
B.孟子认为古代君子和现在君子对待过错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毫不掩饰,而后者则极力为自己狡辩。 |
C.孟子认为,今之君子能顺应过错,并从中找到机会,谋求发展,比古人更胜一筹。 |
D.孔子与孟子对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非古是今。 |
古之君子,其过如日月之食,可为何“及其更也,民皆仰之”?请作简要分析。
答:
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6分)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过错,子夏的看法独特,他认为“小人之过”在于文才丰富。他的看法与孔子、子贡对待错误的看法不一致。 | B.孔子认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
C.子贡认为,君子也会有过错,只不过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一样;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可见,闻过则喜、过而改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品德。 | |
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 |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旅:众。③徂莒:此处指来侵的敌众。④祜:福。⑤对:答。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 | |
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 | 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
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