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郗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人。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称之。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琮恃势桀横,众辱京兆尹崔昭于禁中,纯曰:“此国耻也。”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德宗立,崔祐甫辅政,召为太子左庶子、集贤殿学士,不拜,以老乞身。改詹事,听致仕。帝召见,褒叹良久,赐金紫,世高其节。
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父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与相论绎,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郗之间矣。”未为阳翟丞,佐李抱真潞州幕府。以才,历王虔休、李元,皆留不徙。久乃进房州刺史、黔中经略观察使。溪州贼向子琪以众八千岨剽劫,士美讨平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封高平郡公。迁京兆尹,天子多所咨逮。
出为鄂岳观察使。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其子宥主后务,偃蹇,母死京师不发丧,欲固其权。士美知之,使府属过其境,宥出迎,因以母讣告之,即为办装,宥惶遽上道。
改河南尹,检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困甚。士美至,悉去之,出禀钱市物自给。又卢从史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曰:“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亦罢之。讨王承宗也,遣大将王献督万人为前锋,献恣横逗桡,士美即斩以徇,下令曰:“敢后者斩!”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宪宗喜曰:“固知士美能办吾事。”承宗大震惧。亡几,会诏班师,然威震两河。以疾召拜工部尚书。后检校刑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生平与人交,已然诺,以是名重于世。
(选自《新唐书•郗士美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李邕称之数:多次
B.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不回:正直
C.未为阳翟丞冠:帽子
D.出禀钱市物自给市物:购物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B.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C.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D.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郗士美少年聪慧,被人称赞。他12岁时,就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他的父亲郗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
B.郗士美才干突出,深受领导重视。他开始为官的时候,担任阳翟丞;先后在李抱真、王虔休、李元等人手下任职,不管在谁的手下,都深受信赖。
C.郗士美为民着想,一改前任积习。他在担任昭义节度使以后,废除了每月花费繁多、使百姓困乏的私厨制度。
D.郗士美号令严明,功勋卓著。他在讨伐判军王承宗的战斗中,先是将逗留不前的前锋王献斩首,然后亲自击鼓,大败叛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
(2)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沈思孝,字纯父,嘉兴人。举隆庆二年进士。又三年,谒选。高拱署吏部,欲留为属曹,思孝辞焉,乃授番禺知县。
思孝迁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思孝遂求去,不许。寻迁顺天府尹,坐宽纵冒籍举人,贬三秩视事。
二十三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掌外察,黜参政丁此吕。思孝与东之素善此吕。会御史赵文炳劾文选郎蒋时馨受贿,时馨疑思孝嗾之,遂讦思孝先庇此吕,后求吏部不得,以此二事憾已,遂结江东之、刘应秋等,令李三才属文炳。帝恶时馨,罢其官。思孝等疏辨,且求去。丕扬言时馨无罪,此吕受赃有状,思孝不当庇。因上此吕访单,乞归。访单者,吏部当察时,咨公论以定贤否,廷臣因得书所闻以投掌察者。事率核实,然间有因以中所恶者。帝降诏慰留丕扬,逮此吕,诘让思孝。御史俞价、强思、冯从吾,给事中黄运泰、祝世禄,皆为时馨讼冤,语侵思孝、东之。给事中杨天民、马经纶、马文卿又各疏劾思孝,大抵言文炳之疏由思孝,藉以摇丕扬也。思孝屡乞罢,因诋丕扬负国。员外郎岳元声言大臣相攻,宜两罢,似并论丕扬、思孝,而其指特攻时馨以及丕扬。疏方上,文炳忽变其说,谓:“元声、东之述思孝意,迫之救此吕、劾时馨,非己意也。”帝皆置不问。
思孝素以直节高天下,然尚气好胜,动辄多忤,以此吕故,颇被物议。然时馨、此吕皆非端人,丕扬、思孝亦各有所左右。其明年,御史林培请辨忠邪,又力诋思孝、东之;且言:“丕扬杜门半载,辞疏十上,意必得请而后已。思孝则杜门未几,近见从吾、运泰等罢,谓朝廷不难去言官五六人以安我。此人不去,为朝端害。”帝顾思孝厚,谪培官。乾清宫灾,思孝请行皇长子冠礼以回天心。又以日本封事大坏,请亟修战守备,并论赵志皋、石星误国。其秋,丕扬去位,思孝亦引疾,诏驰传归,朝端议论始息。久之,丕扬复起为吏部,御史史记事复诋思孝与顾天埈合谋欲构陷丕扬。顾宪成、高攀龙力辨其诬,而思孝卒矣。天启中,赠太子少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宽纵冒籍举人坐:因……犯罪 B.令李三才属文炳属:归属
C.诘让思孝让:责备 D.然时馨、此吕皆非端人端:正直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留为属曹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大抵言文炳之疏由思孝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而其指特攻时馨以及丕扬吾尝终日而思矣
D.又以日本封事大坏晋侯秦伯围郑,以无礼于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思孝中进士后等待分配,掌管吏部的高拱想让他留在吏部,沈思孝没有答应。他在任太常少卿时,御史龚仲庆诋毁他,沈思孝于是请求离职,但没被批准。不久,他升职作了顺天府尹,后来因事被贬。
B.吏部尚书孙丕扬掌管在外官员的考察,罢黜参政丁此吕。沈思孝平时与丁此吕交好,就先庇护丁此吕,然后向吏部求情,但没有成功。蒋时馨以此事攻击沈思孝,受到皇帝厌弃,被罢免了官职。
C.御史林培请求辨别忠臣和奸邪,谴责沈思孝,并且将沈思孝的行为和孙丕扬半年闭门不出坚持辞官进行对比。他认为沈思孝不予罢免,就会成为朝廷祸害。皇帝看重沈思孝,贬降了林培的官职。
D.沈思孝在孙丕扬离职后,也称病辞官回乡。过了很长时间,孙丕扬再次被启用任职吏部,御史史记事又谴责沈思孝与顾天埈合谋想要陷害孙丕扬。顾宪成、高攀龙竭力为沈思孝申辩,但是沈思孝已经去世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丕扬言时馨无罪,此吕受赃有状,思孝不当庇。
译文:
(2)思孝素以直节高天下,然尚气好胜,动辄多忤,以此吕故,颇被物议。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评论
B.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C.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D.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系:关押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何以汝为见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吾羞,不忍为之下
C.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D.皆为陛下所成就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一是他们与苏武关系不同,二是他们的修养与作为不同,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就不同。
B.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到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C.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归汉,这说明他们两人的精神境界是高下分明的。
D.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校尉虞常,一个是原汉将卫律,一个是李广之孙李陵。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柳敬亭传(节选)【清】黄宗羲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
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使以其技鸣鸣:扬名声。
B.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目:书目,目录。
C.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侪:辈、类。
D.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理:从事。

下列各项中每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期月而诣莫生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椎传》)
B.致敬亭于幕府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C.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援古证今,极力为之
D.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由是之扬

下列各项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柳敬亭原是一位“犯法当死”的在逃犯人,却能在说书行业中经过他人的指点和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名达于缙绅间”,这种进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B.家破国变和动荡多变的生活,没有使柳敬亭颓废,反而使他的说书艺术有很大的长进,这说明社会人生与艺术的某种必然联系,也可思索一番。
C.柳敬亭之所以能得到名将左良玉的器重,并且为南明王朝所尊重,是因为他能像一般文人那样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公文,并且写得更好。
D.从全文内容上来看,柳敬亭的说书艺术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自己天赋使然,并且在后天刻苦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缘际会,使他的人生更为跌宕多姿,阅历更为丰富饱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翻译。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
(2)“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3)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爱,喜爱,喜欢。
B.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C.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极言贵重点的东西。
D.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用,灭族。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B.第一段用比喻和排比,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