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的片段
材料二 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公民不纳税),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雅典还一度盘剥附属国居民┅┅甚至对退盟国公民进行大屠杀。
材料三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以上材料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符合伯利克里演说的史实。
(2)材料二,雅典民主存在的不足是什么?造成的主要消极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较,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据材料二、三,指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民主制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当时“激进主义思潮情绪化”的结果,打断了当时通过改良走上近代化的进程,结果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请回答:
(1)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______ 省______ 发动了起义。
起义胜利后成立了_______。
(2)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3)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体现了什么哲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美国分析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则取门户开放、机会均等、领土保全;而对于革命则尚无成见,而美国舆论则大同情于我。法国则政府、民间之对于革命皆有好意。英国则民间多表同情,而政府之对中国政策,则唯日本马首是瞻。
——《辛亥革命资料》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湖北革命军政府向各国驻汉口领事发出外交照会,内容如下:
一、所有清国前此与各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赔款外债照1日担任,仍由各省按期如数摊还;
三、居留军政府占领地域内之各国人民财产,均一律保护;
四、所有各国之既得权利,亦一体保护;
五、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之权利,所供之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次照会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六、各国如有助清政府以妨碍军政府者,概以敌人视之;
七、各国如有接济清政府以可为战事用之物品者,搜获一概没收。
——《辛亥革命资料》
材料三 (武昌起义后,英国在华《字林西报》宣称)清政府虽然公认不好,但他至少还算统一了这一个大帝国。他的敌人却仅仅靠着共同的仇恨结合在一起,这只会产生更深的仇恨,而肯定不能作为一个健全国家的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政策》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思想有何相同点?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照会内容中包含的基本精神。
(3)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对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其对华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从以上分析中看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请按自己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0月11日)上午党人全城(武昌)光复,乃集阅马厂咨议局,商举军政府及推举都督……各军领佥以资望浅,谦让未遑……于是同拥黎(元洪)至咨议局……众一致举黎,黎坚不承认……翊东(革命党人)乃持一预写之安民布告,进黎曰:“请于都督衔下,署一黎字。”黎拒之。翊东授笔目黎日:“余代为书,岂能否认乎?”众人鼓掌称善。
——《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
材料二 江苏巡抚程德全听到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后,命人“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情况?
(2)根据上述材料及教材内容,分析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