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中国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一个长、高大约五公尺的四方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表明
A.药方摘自《本草纲目》 | B.政府重视医疗保健 |
C.唐代医疗水平高超 | D.唐代常出现流行病 |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开始于什么朝代
A.唐朝 | B.明朝 | C.清朝 | D.秦朝 |
某段材料描述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下的官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汉代的尚书令 | B.唐代的尚书省长官 | C.元代的中书省长官 | D.明代的内阁官员 |
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蒙旗等,其中“省”作为地方行政单位源于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B.元朝的行省制度 |
C.秦朝的郡县制 | D.魏晋南北朝的三省体制 |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对这一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过度限制地方权力,有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
C.没有成功防止地方割据势力 |
D.有利于地方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