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2分)
《孙亮辨奸》
孙亮暑月游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①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蜜。黄门素怨藏吏,乃以鼠矢②投蜜中,启言藏吏不谨。亮即呼吏持蜜瓶入,问曰:“既盖覆之,无缘有此。黄门不有求于尔③乎?”吏叩头曰:“彼尝从臣贷宫席④不与。”亮曰:”必为此也,亦易知耳”。乃令破鼠矢,内燥,亮笑曰:“若先在蜜中,当内外俱湿;今内燥者,乃枉之耳。”于是黄门服罪⑤。
①黄门:指宦官。②矢:同“屎”③尔:第二人称代词,你。④席:褥子。⑤服罪:伏法、认罪。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蜜(派、让)人恒过然后能改(错误、过错) |
B.黄门素怨藏吏(向来、平时)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
C.彼尝从臣贷宫席不与 (借)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诚纯洁) |
D.今内燥者,乃枉之耳(冤枉)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 |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令破鼠矢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
B.黄门不有求于尔乎所欲有甚于生者 |
C.乃以鼠矢投蜜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D.今内燥者,乃枉之耳行道之人弗受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彼尝从臣贷宫席不与。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内容理解
(1).孙亮是根据什么判断出藏吏是被黄门冤枉的。(用原文回答)
(2).读了这篇短文,你从文中的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迪?任选一个角度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面划线的字。(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略无阙处( )
(3)晴初霜旦( )(4)哀转久绝()选出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 B.绝:哀转久绝 群响毕绝 |
C.故:故渔者歌曰两狼之并驱如故 |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
根据文中意思,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用原文内容填空。
文中从侧面渲染了山峰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是: ,
;表现江水凶险的语句是: ,
;能总评写出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树木特征的句子是:
。文中第三自然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这篇散文写景的顺序是什么?通过对三峡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什么?(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 走送之 (3) 礼愈至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从选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 (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 (2)卿今当涂掌事 __
(3)稍稍宾客其父 _____ (4)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余闻之也久。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因:
做法: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因(必要性):
目的:文中一句话表现了吕蒙因“学”而使他的才略大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甲文中有两个成语、
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受到的启示。(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加线的字。 (4分)
(1)录毕,走送之( )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3)媵人持汤沃灌( ) (4)主人日再食( )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3分)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分)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4分)
读了课文,作者的哪些求学行为深深地打动了你?请写出你的感触。(4分)
8【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
(3)王之蔽甚矣蔽:
(4)今日不雨雨:
(5)故愿王熟计之也熟:翻译下列句子。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段理解。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
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字就是明证。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